如果你只看到了讽刺,看到父权的压抑和控制,你只看到了第一层,讽刺背后的真相是,在这个资本至上的功利社会,富人阶层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将其资本固定,并实现不断的增值和代际传递,不只是教育问题那么简单,也不只是人性的贪欲,是资本自我扩张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马继业的父亲很成功。他意识到,可以传递给下一代最大的财富,不只是有形的产业,不是多少房产,多少股票,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意志和精神。就像民族国家之间,以前比拼的是军事实力,后来是科技创新能力,但说到底比拼的,是民族文化和精神,这才是最根本的长驱动力。

可以想一想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倘若主人不保持一种斗志和精神,在奢靡的生活中腐化堕落,就总有一天会沦为奴隶,主人和奴隶终将实现身份互换,其实世界历史就是在主奴辩证法中不断展开的,福山说历史终结,说的其实是全球化使得全世界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逻辑,都变成市民阶级,但其实,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如果不想沦为奴隶,保住自己主人的身份,就不能不塑造一种斗志和精神,亲自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而这种斗志和精神决不是无缘无故就能自我生发的,它需要特殊的环境才能造就,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孩子,就像满足于小富即安的民族国家,无论父母如何耳提面命,也无法从内激发出这种意志和精神的。

因此,优越环境反而成为富人阶层教育上的“障碍”,他们意识到,金钱虽然可以买到任何金牌的教育资源,虽然可以让自己孩子积累丰富的知识,打造一个聪明的大脑,但精神的塑造,却很难做到。

真的做不到吗?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地方:他们做到了!依然是用金钱,金钱不但能使鬼推磨,还能像上帝一样,再造一个“楚门的世界”,电影虽然用了诸多的穿帮和笑点,貌似戳穿了这个“楚门的世界”的荒诞,让我们觉得很讽刺,但这只是表面,现实世界中,富人阶层的父母,会让那个再造的世界更加真实,或者说,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残酷和竞争的世界,如果不艰苦奋斗就会被无情淘汰的一个世界,一个永远都谈不上“满足”的世界。他们会做的更加精致,不只是道德绑架、情感绑架,不只是生硬的灌输孝道和传统价值那么粗糙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马继业最后,既完成了意志的锻炼,知识的累积,也完成了自我的反思和独立(启蒙精神的塑造),最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可以想象,他的人生不会太差,因为他既建立了主体性精神,又坐拥着资本,可以说是双赢……

而普通人呢?小富即安的普通人,如果接受了这种讽刺,放弃斗志,就永远实现不了阶层逆转。电影表面的温情下面,是血淋淋的真相和现实啊!

现实是什么?现代社会的逻辑,是受资本和技术操控的,马克思谈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海德格尔谈“贫困时代诗人何为?”,韦伯谈现代铁笼,技术哲学开始重新思考人性、定义人性……因为他们都真切的看到,赤裸裸的功利社会,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核不再是爱,而是钱,一切的神都被祛魅了(诸神的黄昏)。

电影有很赤裸的体现,夫妻关系一个爱马仕包就可以解决,马继业的小三妈妈阿谀奉承他的大款爸爸,那副嘴脸真的是识大体吗?里面到底有多少爱呢?而马继业父亲,在说自己爱儿子的时候,又真正思考过“何为爱”吗?他考虑更多的是,不是儿子人生的幸福,而是如何为他打造继承家业的能力,他觉得这就是对他最大的“爱”,所以你看,爱不只是爱,它还和钱牢牢捆绑在一起。

最近在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当然也是感受到了市民阶级的市侩,人性的堕落,价值虚无的危机……他批判基督教道德,其实是小骂帮大忙,希望重回古希腊,重建人性的高贵,做“超人”,而不是“末人”,可是尼采成功了吗?尼采之后还有路吗?我并不乐观。

贫困时代没有“超人”,仅剩下的几个真正的诗人,还在唱着哀歌的几个诗人,终究也会像一根刺一样,被这个世界排出去……

走出影院,我听到一个妈妈对自己孩子说: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和锻炼……我当时听完笑了,觉得她没看懂导演在讽刺些什么。

后来才发现,其实是我肤浅了啊

果果看完问我,妈妈,那我以后不用好好学习了吗?

我沉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