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聚焦于日本新成立的UDI研究所(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描绘了几位法医工作者如何通过对看似寻常死亡的遗体进行解剖,揭开背后一桩桩匪夷所思的凶杀案件。石原里美饰演的三澄美琴医生是剧中的灵魂人物。这部十集的剧集,每集都直指一个深刻的社会议题。最令我震撼的是其中两集,它们共同的核心在于揭露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一、网红被杀案:性别歧视的法庭战场。懦弱的丈夫被指控为杀妻凶手。三澄医生在法庭作证时发现凶器与伤口不符,案情逆转。然而,当三澄排除万难试图为丈夫洗脱嫌疑时,他却因三澄是女性而拒绝接受帮助。这一集的铺垫早已显露端倪:从律师质疑三澄的着装、资历,到庭审中对她的人身攻击,无不暴露出职场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系统性歧视与男性的傲慢偏见。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言:“煽动一种性别的人去反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抬高一种素质去抵制另一种素质,这种自命不凡、贬低他人的行为都好比是人类社会小学阶段的幼稚行为。”女性从未要求优待,只渴望公平。

二、纵火案:前科者的污名与救赎。火灾遇难者中包括一名有前科的释放人员。尸检发现其背部有绳索勒痕时,所有怀疑瞬间指向他。赶来认尸的父亲含泪斥责:“你死就罢了,为何连累无辜?”然而调查结果令人泪目:正是这位看似凶悍的大汉,凭着儿时父亲所教的救人方法,义无反顾冲入火海救人,最终未能生还。逝者无法自辩,真相令人震颤。

这部剧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法医学的人文之光: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剧中反复强调一个现实: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尸体解剖率却极低,医学是生者的学科, “没人愿为死者花钱”。但法医学的意义远不止于破案。一是对生命的终极敬畏。医学拯救生者,法医学则为死者 “发声”。每一次解剖都是对生命的复盘,让凶手无法借 “自然死亡” 脱罪,让无名尸体得以被科学定义身份。二是给生者的锚点。当家属面对 “死因不明” 的空白,法医学给出的不仅是冰冷的报告,更是让悲伤落地的支点。正如三澄所言:“尸体不会说谎,它们只是等待被解读。”

二、生活的本质:拒绝宏大叙事,拥抱当下主义。剧中描绘的日本社会,充斥着高强度工作和无休止加班带来的窒息感。然而,正是在这片压抑中,角色们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对生活的点滴热爱,显得尤为珍贵。当被问及生活的意义时,三澄医生的回答发人深省:无需宏伟的理想,“为了当下就很好”。结束辛劳的一天,能好好享用一顿饭犒劳自己,便是幸福。与其沉溺于悬而未决的人生难题,不如珍视当下的每一刻,从日常的细微幸福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三、法律和道义的困境:当程序正义无法抚平创伤。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基石。正如电影《第二十条》所探讨的,法律条文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修改和完善(如正当防卫制度的明晰),才能让正义得以伸张,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二是提升科学侦查能力。科技的进步和刑侦手段的科学化,是确保真相不被遗漏的关键。如著名的白银连环杀人案,最终正是依靠DNA技术的突破才将凶手绳之以法。三是尊重个人选择。从法理上来讲,杀人犯也有人权,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在不经过正规流程前剥夺对方的生命。虽然说有法律去制裁杀人凶手,但是法律没办法让人起死回生,也没有办法抚平痛失爱人的创伤和对自己的自责悔恨。剧中男子得知杀害女友的杀人凶手后,义无反顾挥刀杀人,是我的话我会尊重他的选择。所谓因果报应,“杀人的人就应该做好被杀的准备”,这是个体在极端情境下对原始正义的诉求。冰冷的牢狱或许剥夺了自由,却也暂时承载了他无处宣泄的恨意。

四、职场霸凌:摆脱“被害者叙事”。剧中另一位主角中堂系医生脾气暴躁,经常说“混蛋”之类的言语,最终被长期忍受的同事起诉。这个看似略带戏剧性的情节,实则深刻揭示了职场霸凌的危害。它提醒我们,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关系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困境的存在,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而非扮演“弱小无助”的角色,与施暴者形成病态的共生。

总的来讲,《非自然死亡》是一部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优秀剧集。一部优秀的作品,他兼顾了科普和引导教育,这部作品二者都有。它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思想层面引人深思。片尾曲《Lemon》中那句“如果只是一场梦,那该有多好”,道出了面对死亡与不公时的深切无奈。希望我们永远活在当下,永远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