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是一位单身妈妈,却带着四个孩子(福岛明,京子,茂,雪)搬了几次家,原因是,除了福岛明,其他三个孩子都是“黑”户,不得不四处躲藏。四个孩子有着不同的父亲,在和长子福岛明的亲生父亲结成家庭的前夕,生父出尔反尔,将他们抛弃。之后,惠子就陆陆续续和不同的男人生下三个孩子。

白天,惠子就去百货商店上班,福岛明会照顾其他的孩子,而弟弟妹妹因为是黑户,为了避免被邻居发现,他们只能躲在屋里活动,就连阳台,也只有京子(妹妹)洗完衣服要去晾晒的时候才能短暂过去。

但就算这样,他们的生活单调重复却不失温馨,四个孩子白天沉浸在各自的世界中又相互联结。

福岛明会承担家长的责任,买菜,做饭,记账……给母亲预留好晚饭后,就趴在桌上自学。10几岁的年龄,正是少年发现自我,获得瞩目和认可的时候,在友情和同龄人的引导下,他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游戏厅打游戏,可以用一场棒球的”全垒打“让自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和满足。

妹妹京子操持着钢琴玩具,在镜头之外,你会幻想着这个女孩子有天真的会成为音乐家。茂和雪是最小的两只“幼崽”,他们一个顽皮,一个可爱。导演在电影中对于雪的镜头几乎都是特写或俯拍。在搬家的那天,她像一只小猫被塞进行李箱带过来,但在意外坠落死亡后,她也像一只小猫被塞进行李箱,然后拉到野外被埋葬,尸体虽然冰冷,但是却无比柔软。

美好的生命力之外却是一片废墟。导演用无数的镜头拼凑他们像正常青少年一样的日常生活,却把担忧留给观众,我们需要担心孩子们就这样长大,担心惠子始终无法组建正常的家庭,一次次让自己葬身爱火中,不再回来,福岛明上不了学,他们永远生活在暗无天日中……

电影中,残酷像夏日的气温一样从日出到正午,徐徐升腾。惠子在出走前一晚给大家都买了礼品,一个小小的甜品承载了他们一家人最后的温馨。福岛明担负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慢慢的钱花光了,家里的电和水都没有了,他们就去便利店索要过期食品,接自来水喝。接着他们跑出家,在大街小巷里自由奔跑,寻觅生存的食物之外,仿佛还要寻找那一寸容得下他们的阳光和空气。

纱希的出现是一缕温暖的光,让我们看到破败可以慢慢被修复,伤口可以渐渐被治愈。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作为一个被霸凌的女生,她在那个”正常“的世界变得边缘,于是她开始靠近福岛明和弟弟妹妹们,她自然而然地接纳着出租屋里的一切,四处堆满垃圾,散发臭味,杂乱不堪的屋子……

不过,当10几岁的纱希用陪玩陪唱来给福岛明赚取生活费的时候,少年的自尊心在那一刻被击垮。随后,最小的妹妹雪在家的高处意外坠亡,将整部影片的残酷程度拉到最高。在黝黑的夜里,福岛明找到纱希,他们将雪的尸体装进20存不到的行李箱里,坐上漫长的地铁,来到飞机场,那是明曾经许诺妹妹要带她来看飞机的地方,在暗黑的夜里剖出一个黑暗的府邸。这一段埋尸真的太窒息了,那么鲜活的,可爱的,灵动的生命被黑暗吞噬。

前面已经说,这部电影运用了非常多反常的逻辑。比如像福岛明这样的少年可以无数次步入深渊,偷窃,犯罪等等,但却从泥泞中挣扎着,始终保持童真和善良。他们可以去警局报案,之后被送到福利院,但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做这个选择,因为牢记惠子曾经说过的话(那样的话,他们将会被分开)。

在了解了改编源事件之后,或许我们才会理解导演的用心和温暖。原事件的很多事实都与电影中相反。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和很多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区别,它不像《何以为家》那样符合逻辑,也没有聚焦某个悲情勇士。没有描述现实,但却反映了现实,没有刻意呈现反思,但是却引导了向善。反向美化销蚀着残酷,温柔善意感化着暴虐。

电影的结尾是纱希加入了这个家庭,他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便利店的后门,等待着服务员处理当天过期的食品。他们抱着盛着零食的水桶,手拉着手走过红绿灯口,走下起伏的柏油马路,向城市的深处走去。阳光透过尘埃,在他们远去的背景中铺上一层白茫茫的滤镜……

导演用最温柔的镜头语言讲述最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在看完电影后,依然可以选择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