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牛仔C麦
原文见:https://inreviewonline.com/2024/04/03/ou-sont-tous-mes-amants/

...

法国实验电影大师让-克洛德·卢梭在他的新作《Où sont tous mes amants?》中吹奏了流行歌曲,这部电影名借用于1935年的一首同名歌曲,翻译过来就是“我的爱人在哪里?”,原唱是弗雷埃尔,她是一位因在两部法国经典电影中担任配角而为影迷所熟知的歌手。(萨卡·圭特瑞的《骗子的故事》和朱利安·杜维威尔的《逃犯贝贝》) 法国真实影展的页面声称弗雷埃尔的歌曲“最后一次在银幕上听到是在让·厄斯塔什的电影中”,这是不准确的,这首同名歌曲只出现在《我的爱人在哪里?》——由卢梭亲自吹奏的翻奏版本

卢梭将1930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联系起来,这种现实主义定义了弗雷埃尔和她参与的古典电影,以便将其扭转为抽象,而拉里·戈特海姆的早期经典实验电影《口琴》和卢梭的这部作品类似——一部自制的音乐剧,固定镜头的使用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
《口琴》戈特海姆

在戈特海姆的这部电影中,他找到一个朋友,他朋友利用口琴声和吹过车窗的风声在一卷10分16毫米的胶片中用口琴生动的即兴吹奏/创作,而卢梭则追求静止,当然他允许自己偶尔进行剪辑。他走出一片固定镜头的空地,被周围的树林吞没,在此期间他一直吹奏着弗雷埃尔的那首歌。(他最知名的电影《La Vallée close》的片名可以用来描述这个地点与世隔绝的样子) 脚下的砾石增添了一种稳定的节奏,鸟儿提供了一种呼唤和回应,口哨声随着卢梭似乎消失在树林的空隙中来回波动。他的曲调将我们带入了一段渐黑的画面,随后又消失在场景中,当我们凝视着逐渐变暗的空旷树林时,口哨声已结束了——也许渐黑的感觉还未完全消失。最后的淡入淡出的归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特的结局——在同一场景略微不同的角度中卢梭再度现身。此时不再有音乐伴奏,但隐约能听到画面外的人声。如果吹奏别人的流行歌曲能够吸引人们的话,那我们就都是塞壬了,卢梭的微型作品因对这种幻想的期待和渴望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