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别人,却从未有过真正的理解,只是把心中的荒诞和猎奇投射成别人身上的影子,以为那就是对方。

社会与箱子,都是牢笼。投身社会,接受现代文明规则的约束;或走进“箱子”里,立足社会外,窥视他人的百态,将自己放逐在钢筋混凝土的文明丛林之外,不再拥有社会上的身份。箱子仿佛成为一种伪装,而在伪装之下,究竟是清醒还是逃避,没人说得清。每个人似乎都在尝试窥探他人的隐私,并借由他人的隐私满足自己的遐想,理性与疯狂往往只隔着一个箱子,把自己套进去,就是窥视者;从“箱子”里钻出来,又仿佛变成了社会上的正经人。

箱男,反映了两种社会心理态度:1.存活的清醒者,摸清环境本身的运行规则,在规则之下妥协且伪装,不愿逐入大时代的洪流,既立于社会,又以箱子“保护”自己;2.窥探的消极者,大家都知道箱男,却选择视而不见,就像没人会对大街上的流浪汉有怜悯之心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异类,也许这个流浪汉窥探着各种职业人的生活百态,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了解流浪汉本身。

原著本身非常优秀,电影,拍得真不行,只能说,除了敕使河原宏导演以外,鲜少有导演能驾驭安部公房的作品。

导演水平属实有限,举个例子:原著中有一个桥段是箱男被人用气枪打伤手臂,手臂不停流血,这时有一位骑自行车的姑娘(该姑娘就是后面他去的那个医院的护士)路过,不仅告诉他附近有医院,还塞给他的钱用于治疗,姑娘离去的时候,她蹬自行车的美腿让箱男心旷神怡,电影中被导演改成了脚踏平衡车,为了更好的展现美女的美腿曲线吗,试想一下,一个美女蹬着一个像儿童玩具一样的小车,美腿没看出来,诡异是真的有。

医生愿意把自己的身份让给箱男,让箱男继承自己的诊所,从而让自己成为箱男,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身份和位置一种好奇的展现:A羡慕B,A想成为B,换而言之,A可以让B成为A,但是A要去当B,就是这么个逻辑,这反映出当下人对自己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一种不认同,再者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对别人的身份和地位,充满不切实际的错误幻想,总以为逃脱了当下就能自由,可实际上别人的生活也同样令人窒息。

正常人明明不时能看到箱男经过身边,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与这种视而不见形成有力反差的是,箱男却在无时无刻地观察着周遭的世界,并且当箱男与被窥视者视线相对时,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窥视与被窥视,而是相互转化、共存,在被窥视的同时也在观察着对方,从而使那种目光具备一种反作用力。世界是纸箱,还是纸箱仅存在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反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活在这个世界中?还是这个世界因为我才存在?

以下是影片中个人觉得还算不错的几段对话:
“它不就只是个纸箱吗?”“不,它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出口。”“如果箱子是一条隧道,那她就像是从隧道出口透出来的光。”
“我一直在追寻的,完美的隔绝,完全的匿名,以及一间只属于我的房间和洞穴,这黑暗与光明,为我塑造了一个全新世界的景象。”
“那些察觉到箱男的人,就会变成箱男。”
“日复一日,我越来越无法,从他的存在中逃脱。”
“他们说他偷窥的样子,就像用刀在切割,就算你穿上衣服,他都会用你给你扒掉。”
“甚至你,这一切都是我幻想出来的故事,这本身就说明了我是真正的箱男。”“或者也许是别人在写,这是我的故事。”
“生死无所谓,重要的是,我能否沉醉其中。”“证据没必要,如果我杀掉你,成为箱男,那将是一场完美犯罪。”
“我不是医生,我是箱男,真正的箱男。”“你现在自由了,我也是。”
“那家伙,他写的东西比我更像我自己,他就成了箱男。”
“要是我们把整个世界都锁在一个箱子里会怎么样?”
“一个封闭的壳,一层硬化的茧,但是在那个壳里面,一切都融化了,并且融为一体。”
“我没有错,但我可能失败了,她关门的声音,充满深深的同情与怜悯。”
“那声音不是她离开的声音,她没有逃到外面的世界,而是进入了箱子里面更深的世界。”
“在这个幻象中。每个人都是假的,他们只是想象的产物。”

附上原著中的一段话:
人们之所以能忍受住别人投来的目光,是因为他们指望别人目光的偏差和错觉会给自己带来好心。于是大家都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发型,极力避免让别人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大家都抱着一个同样的想法:只要自己投向别人的目光不放肆,别人也会以礼相待,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收敛着目光过一生的。
“窥视”这一行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允许人们以侮辱的目光看别人,而甘愿当“被看者”的却没有几人。如果实在出于无奈非得让人家来看自己,那么一般说来,被看者就会得到金钱上的相应补偿。戏也好,电影也好,不都是看的一方交钱,被看的一方收钱吗?谁都愿看,不愿被看。收音机、电视机这类看具久销不衰这一事实就是人类百分之九十九都意识到自己丑的证明。

最后,用坂本冬美在其作品《ブッダのように私は死んだ》里的这两句话来做个结尾吧:
“世间は本当の事など,
世人对世间真理之类,
なんにも知りゃあしない,
完全一窍不通啊。”

完。

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