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god more interested in my money or my soul?

腓尼基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既可以表达同名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表现了商人的雄心壮志。

百科说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自称为迦南人(Canaan),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是西部闪米特人的西北分支,创立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又可以代表Phoenix不死鸟,在中文里的凤凰神鸟,可以一次次浴火重生。完美象征了他的人生经历。

这部片子的隐喻很多,艺术性很蛮强的。从无处不在的宗教元素、圣经故事,到精英的傲慢,对资本主义金钱观的反思。新教和加尔文主义者相信努力工作可以蒙获救赎,因此既然我所获得的成功是我理应得到的成功,那么对不幸者(slave)的压榨和剥削也就没什么好值得忏悔的了。

商业寡头和他的预备return to Sanctury的女儿,一个为自己和家族150年5%盈利的scheme而战的elite,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个为消除贫穷、歧视,和平等地爱所有人的完美践行上帝教导的预备役修女,no famine, no evil, etc.

这个大坝的计划,既可以象征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可以是阿斯旺大坝,所有类似的出于商业目的、压榨奴隶劳工,在投资人面前吹嘘利在千秋,为人民福祉、国家利益而行动然而最终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人的贪婪的项目。现代财团操纵国家经济,巨头垄断,金钱影响政治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和东印度公司又有什么分别呢。

资本主义对金钱的渴求不仅仅在剥削slave上,同时也表现在毫不留情地向自然索取上。来自沙漠的丰厚回报——水坝工程、石油、稀土等等

其次是重头戏宗教审判。信奉基督教的人们相信死后会面临审判,根据一生行动判断是否蒙获救赎。

每一次审判都是在回顾大商人的过去,从审判提到的,以及他自己讲述的童年经历,一个完美的训练精英——成功模板。

小时候父母不用爱与陪伴来陪他成长,他有专门的nanny解决生活问题,而且只能解决生活问题,不能提供过多关爱——一部分父母认为这会使孩子变得软弱。既然有专业保姆,想必精心择选的家庭教师和精英课程也是不会少了。就像他自己为九个男孩请的不同tutor。

父母完美把他培养精英,成功保住和辉耀了家族财富。但是精英的冷酷与傲慢同时让这个家变得不幸。他的父亲有其他情人,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Nubar;兄弟之间始终在竞争。Nubar和他的妻子有私情,甚至很可能他的女儿是Nubar的亲生女儿,电影里暗示说“You have my eyes.” 同时弟弟一直在执行暗杀哥哥的计划,大商人多次遭遇空难而不死,最后弟弟终于亲自动手和哥哥决一死战。仅仅只是因为想要知道兄弟俩谁更胜一筹:fate、wealth、profession.

两个人决斗的场面越是荒诞,越凸显了这场精英教育的失败。

宗教批评资本主义让这个社会变得强调个人利益,失去了对他者的关心和对这个世界的爱。而最后弟弟死亡导致的那场水泄,又似乎有点像上帝的洪水和诺亚方舟,冲刷罪恶迎接一个新世纪。

大商人并不相信上帝的赐福,他坚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命运找一个妥帖安置的方案。不论今生或来生。但最终还是在女儿的影响下,觉得自己信教了。

而女儿一开始是想通过父亲给与的丰富遗产,来实行一项伟大的计划。或许诸如慈善工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类的,然而最终女儿也理解了父亲的哲学,从抽烟的姿势到打牌的娱乐场景,宗教提供了多一种沟通的可能。

作为上帝化身的修女,改变了这个延绵百年的家庭,变得有爱、温暖、互助。

故事大结局的小食品店,人潮往来热闹喧嚷,和作为商业寡头时候的冰冷精致的house,永远走不完的schedule,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的机械感对比,表达了一种对金钱的反思:过分追求钱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如果你拥有一部分钱,反而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至于艺术,精英的艺术不是赏味艺术,是把艺术品作为财富的一种储值手段,收纳在家中。从家中布置的艺术品,贪婪、不知节制可见一斑。

更有趣的事是,听说得益于导演本人的影响力,这些艺术品中有几幅是真迹。真是好有趣一场精英的反思。批判,从反思这个社会到批判这个电影项目本身,导演韦斯·安德森是在做自己的行为艺术吗。

但作为不信教人士,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神真的有全能的力量,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赐福,而非要许诺一个缥缈不定的未来?

宗教或许是一个出口,告诫人们要怀有谦卑和仁慈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但是谦卑和仁慈不一定只能从宗教里得到,毕竟如今的宗教被金钱熏染的程度也不轻。电影里修道院的院长拒绝了她的皈依,劝导她继承家产,回归俗世,目的是为了得到大商人慷慨的捐赠。哈哈哈可惜了眼看他楼塌了,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个样本是这个修女本身,从一开始只吃烤白面包到王子的礼物——镂满宝石的匕首、镶钻的烟斗、世俗的玫瑰手链,表明宗教在金钱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其他的部分还有一些政治讽刺,美国对欧洲的干预,政治对经济的管控,动荡的伊斯兰世界和层出不穷的武装力量。这群人的打扮和行事有一股切格瓦拉的影子,所以这种力量同时也有一种拉美民族命运的隐喻吗?

其它还有些诸如华尔街精英操纵金融市场,拉高铆钉的价格,扩大了大商人的经济缺口,轻易就让一个巨头倒下。金融的危险性可见一般,这个社会没有什么是稳固的,三代人的财富积累一步步走到叱咤欧洲的寡头,看上去堆积了几代人都花不完的钱,实际上轻轻一场海啸就崩溃了。

萨克拉门托应该指的是犹太商人,纽瓦克也很熟悉但不知道代指的谁。

我比较喜欢最后一部分埃及装饰的场景,和穆斯林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是一部处处充满隐喻的艺术作品,画面赏心悦目,关于宗教那部分细品还挺有趣的,但是我不喜欢对钱、金融、资本主义的批评,不够彻底显得有点假惺惺,精英是无法脱离精英阶层来反思这个社会的,反而有股别样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