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专业且不严谨的电影爱好者的角度和大家讨论这部《落叶归根》。

不知道在观影时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应当是一部拿国际奖项拿到手软的电影。其实下意识给我的感觉,和《绿皮书》有很多相似。同样的公路片,同样是两个人的故事,同样的平缓节奏,尤其是在节奏上,感受相同。

可看似这两部影片很像,其实《落叶归根》要比《绿皮书》高很多。抛开《绿皮书》其他因素不谈,它的主旨是在讲黑人与白人的矛盾,而《落叶归根》讲的是活人与死人的关系,生与死的联系;再从剧情走向来看,《绿皮书》是在旅途中发生了种种关系去同时治愈两位主角,让主角间矛盾的化解,最后迎来了一个阖家团圆的happy ending;再看《落叶归根》,第一层其实就是本山叔在路途中得到人们的帮助,最后回到了工友老家。第二层其实是一个双向的帮助,本山叔也帮这些陌生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困境。这样一种双向的救赎,让每一位小配角,这些生活里的小角色更加的饱满。结局也留了白,表现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寓意了本山叔的人生旅途还未完成。或许是文化的差异,给人的感觉《绿》更凸显了个人主义,而《落》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其实整部电影还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我们清楚尸体是不可能保存那么久,而从老郭打劫因义气把钱还给本山叔到为自己举办丧礼的老者,这些无不体现着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这些事情发生的合情,却不合理。而正是这种情,才是张扬想表达的。

张扬想表达什么?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最质朴的真,善,美。电影中有坏人吗?说被偷窥的女乘客,偷钱的大车司机,宰客的饭店老板,打劫的老郭……可这些人真的坏吗?他们在道德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他们不讲理,可他们都透露着自己的情。本山叔也因为这些人一次次地陷入困境,却又在别人的一次次帮助下从困境走出。世间的好人还是要比坏人多的,善是要大于恶的。哪怕是坏人,也不是个个罪大恶极,心底都有自己的一道线。当然从人与人的关系,张扬还升华到了家与国之间的主题。影片中的公务人员并不是冷面无情的,他们都是有温度的,而整部影片中的国家我们能隐约看到是一个向上的状态的。这种主题在07年这样一个全民公知的年代是真的很勇敢且难得的。而最后工友也是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就像养蜂人的孩子背诵的诗一样,在这个国家里,我多快乐。

最后从船夫的口中我们得知这场旅途是因为三峡大坝,这立马让我想起了贾樟柯同时期的《三峡好人》,也同样是因三峡而起的旅途,而表现的内容都是人的“善”,可张扬和贾樟柯的表现简直天差地别。张通过美化人凸显人的善,而贾则是具化人来反衬人的善;张用人的善表现善,而贾则用人的劣来表现善。所以在观影过程中《落叶归根》观感会更轻松一些。

为什么我会感觉《落》更像是一部国际获奖的片子?镜头,这一点带给我的体验真的是很奇妙。如果不是本山叔一口接地气的东北话,我随时会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欧美文艺电影。明亮鲜艳的色调,配上美到极致的景色,真的一点都不输《怦然心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类电影。拿出几处就能感受到,如果不说名字,会第一时间想到哪些电影?

...
...
...
...
...
...
...
...
...

横向对比同时期同类国内电影的灰暗调镜头就能看出影片镜头不同。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就是关于本山叔这场旅途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出刚开始本山叔是在深圳到昆明的巴车上,可以推断出本山叔是在深圳打工,而在半途中被扔下后被好心大叔拉到了宁远县,宁远是在湖南的南面临近广西和广东。在宁远本山叔坐上了跑重庆的大车,后来在一个路口处两人分别,可路口的路牌太模糊,看不清到底是哪儿,可是根据电影中细节我们看出,本山叔往西走了,而拉车兄弟是往南走了,结合之前说跑重庆,查看地图这个岔口应该是在贵州南面。走了一段再到后来一直拉车到宰客的那家餐馆才有了具体的地标,安宁市和富民县,这分别是紧挨昆明西面的两个城市。后来又走到发廊,此时廖凡开的警车上是云C可以推断出这时在昭通市,到这儿路线一切正常,马上就要到重庆了。可本山叔后来上了云R的车被拉到了满眼都是云R的地方,竟然就突然到了香格里拉,在香格里拉才遇到了警察,最后到了重庆。

就像陈佩斯说的一样,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本山叔引人发笑的同时我们也反思它终究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和工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的外乡人,角色自己也肯定在不断思考如果死的是自己结局又会怎样。看到很多评论认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很悲剧的,认为内涵其实很深沉,而我不以为然。第一层我们能看到本山叔在影片里出糗耍怪,捧腹一乐。第二层我们能通过本山叔反思问题,批判社会。而我认为第三层其实正是本山叔这样一个小丑一样的角色并没有悲惨的结局,反倒是在一次次堕落的边缘被拯救,我认为这种希望才是张扬想传递给我们真正的情感。

最后,我给电影打8.5~9.0分吧,个人愚见,不喜勿喷。我是一名不专业且不严谨的电影爱好者,希望能和大家讨论更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