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一,改编“弑父”情节,是因为无法回答“弑父”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说法二,改编“弑父”情节,是因为新时代“弑父”已经过时了。

说法三,改编“弑父”情节,因为把“弑父”变成“弑神”了,这是某种“升级”,比“弑父”更有反抗意味。

第四部分:我对“哪吒”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一,弑父之后怎么办?

文艺作品从来不负责给答案。

文艺作品最大的功能和作用,本来就是提出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答案的应该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文艺工作者。(举例《素媛》)

当年动画电影版哪吒,有回答弑父以后怎么办吗?没有。经典吗?依然经典。

《魔童》能这么拍吗?可以,但不划算。

动画版只拍了一部,而《魔童》已经是第二部了。将来还会有第三四五六七八部。从商业角度来说,在哪吒ip价值尚未榨干之前,是不能拍弑父的,因为拍了就得面对“弑父之后怎么办”的难题,非常难处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不拍。

难处理,就不要去处理。很实用,但这是导演的问题,不是“哪吒”本身的问题。



二,弑父精神已经过时了?

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听说过“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吧?对里面的经典事例,也或多或少有过了解吧?

好吧,咱不谈网上的事儿。如今是三月,刚过完年没多久,各位这个年过得怎么样?跟父母明里暗里的争锋“战果”如何?

大到控制你的人生大事,小到褒贬你的微小好恶。露骨的直接问你要东西要钱,含蓄的教你所谓的“人情世故”。

知乎b站贴吧小红书豆瓣,稍微一刷就出来好几条吐槽:“npd父母吃儿女”“农村一女n吃一男n吃”,怎么地,这会儿又全是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父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啦?

很简单,虽然票房主力在网上吐槽自己爸妈,但自己也是,或者将要当爹妈的。

小时候看动画片,“弑父题材”里自然代入孩子视角,当然很爽。但现在自己就是那个“父”,或已经是“父”的年纪,同样的题材,就有点微妙的别扭了。

“血腥,太血腥了,三观有问题。这不是带坏小孩子?”

“现在父子关系哪有那么差,弑父早就过时”。

既是“弑父题材”的受众,又有实力贡献票房,还能理解“弑父精神”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怎么说呢,拍给这些人看的电影,从来不以票房著称。



三,“弑父”变“弑神”是升格?

先纠正一点,魔童里“弑神”是有争议的。不管是最高权三清,还是三清门下弟子寿桃,甚至是寿桃门下的二童,都没有完成“弑”这个字最浅显的表意。

当然,“弑父”的物理动作也没有成功,哪吒是用“弑”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父”的反抗,只能说是“精神弑父”。

那么,魔童里能说是“精神弑神”吗?

如果把“神”这个符号等同于“最高权力的化身”,那肯定是不能的。魔童连三清的面都没见过。

如果把“神”等同于“权力体系中所有高于自己的上位者”,那应该是可以算的。

只是,若按后者的逻辑,这样的“弑神”符号,书页中比比皆是。神话里的夸父,历史里的陈胜吴广,通俗小说里的梁山好汉,甚至传奇话本里的祝英台白娘子,都能算得上“精神弑神”。

用来赞扬哪吒“弑神”有反抗精神之类的话,安在夸父陈胜祝英台身上,除了具体的情节和姓名,也没什么违和感。这是“升格”?

这明明是剥夺了“哪吒”这一文化符号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将其同化成万千“反压迫”符号中,面目模糊的一个了。

若是要总结一长段时空之内的某些规律,提炼一些可以指导后世的经验,作史,当然需要宏观的视角。将哪吒、夸父等,都放进同一个章节中,综合论述它们共通的反抗精神,这是常规操作。

怎么到了微观层面,要深挖某个个体的纵深了,还一味作这种横向的延展,并且将共通的东西当成这个个体的最重要构成部分大书特书?

偷懒取巧且不论,这就不是对待“微观”个体的剖析方法啊。

四,我若理解的“哪吒”内涵与外延

“哪吒”本身的内核,并不只由封神原著决定。它是从话本,评书,变文,封神原著,后世二创等诸多文艺作品中,提炼出的一个“反父权”的象征符号。

“对父母的挑战和反抗”,这就是“哪吒”区别于夸父等符号的唯一性、独特性的体现。

这个符号,放在当下的情境下,涵盖的就是问题家庭(广义)里被逼疯逼死逼的毫无退路的的正常小孩儿,对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的反抗。

咱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它就是认符号化的东西,就算自己没有,也得这里揪一点那里揪一点,捏一个出来。至于这个东西是不是原汁原味?只有搞拓扑的会在乎。

那么,大多数普通人在乎的是什么呢?

是这个符号,能不能表达当下社会中的某种宏观的,普遍的,长久的社会情状。

能表达,那这个符号就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比如孙大圣,包青天,哪吒,骆驼祥子。

不能表达了,那这个符号要么自然死亡,要么就只能放在高台供奉,平时无人在意,只能在特定的时候强制性的显示一下存在感。比如王二小,焦裕禄,小二黑。

《魔童》里的小魔丸,是个正常家庭里的怪小孩儿,代表的是从正常家庭里长起来的,有一定自身问题的调皮小孩儿(去掉与其他符号共通的部分,单从魔童本身剖析)

而“哪吒”这个符号,代表的是问题家庭(广义)里被逼疯逼死逼的毫无退路的的正常小孩儿。

前者的“符号”已经很多了,基本是个子供向动画片就有,部分成人向也有,温暖的家人,温暖的友情羁绊,反抗与成长什么的。


但是“问题家庭里对父母的反抗”,翻遍上下五千年,家喻户晓的就这么一个,就是“哪吒”。

之前说过,咱传统文化认符号,认象征,是要让这个“符号”表达东西的,直白说,是让它说话的。

“哪吒”说的话,做的事,其实就是问题家庭里的小孩儿,想说不能说的话,想做不敢做的事。

什么是当今社会的“问题”家庭呢?

在现实里活着不像在电影里,现实里是要花钱的。而普通人(非超人非二代)的钱总是左支右绌,情绪也不可能一直积极饱满。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爱”里也不免夹杂着一些别的,掺了杂质的爱就像掺了沙的米,吃起来不可能没有感觉,有感觉不可能没有委屈,有委屈不可能没有“问题”。

没有沙子就没有“问题”。沙少了问题小,沙多了问题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几乎人人都是“哪吒”,你是万分之一的“哪吒”,他是百分之一的“哪吒”,我是十分之一的哪吒。

千分之一的哪吒觉得家庭幸福,百分之一的哪吒刷到“npd父母”会停下来看,十分之一的“哪吒”就是发帖子的人。五分之一的“哪吒”已经不回家了。三分之一的“哪吒”早就断亲。

这就是“哪吒”这个传统文化里的“反父权符号”,在当今社会的投影。

明明有着具大的指涉区间,一个电影过去,这个“符号”就要被剥夺和篡改了?

放心,剥夺不了。巨物还在那里,它的影子又怎么会被拿走?

话又说回来,既然并不是真的想拍这个巨物,为啥要试图拿走它影子的姓名,还声称这巨物与它的影子并非绑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