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之多的拍得这么好的长镜头,表演也不错,涉及到议题也很重要,加一星。少年暴戾、两性关系、自卑者或者受到排挤者渴望承认而不得的怨气、社交媒体、由于缺乏异性朋友而导致的一种对异性的粗暴想象以及对待、从性别交往看家庭结构……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议题。不足之处有:
1.对那位父亲的形象塑造,有割裂之处。在影片开始,那位父亲好像是一个临危不乱、温和理性、温情满满(有个镜头是,父亲一个人去受害者遇难处鲜花),懂得如何关心家人情绪,保护孩子的人,而到了最后一集,则成了一个十分冲动易怒、暴戾的人(一点不像第一集面对危机时的那样)。后一个形象的出现,恰恰是在第三集,那位心理医生对男孩的一番心理分析之后,设计意图十足,仿佛第二个形象就是为了给上一集的说理背书。当然,可能会说,现实可能就是这样,人就是多面的(暴戾与温情共存),并且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后,父亲就是暴戾驱散了温情与临危不乱,但作品直接割裂展示,还是在第三集那通心理分析后面,太不自然,太割裂,太有设计感。
2.对校园里,那种怪异的霸凌体系展现得太刻板,太表面,太景观化。比如,学校里发生了同学遇害事件,一帮警察去学校找同学问询,导演居然如此景观化地去呈现一帮人若无其事到如此离谱的地步去起哄、逗骂!好像是找不到地方去体现这种学校环境状况、霸凌和年少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生拉硬拽安插在这里的。还有个刻板的点在于,警察与警察儿子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刻板,同样的感觉,属于生拉硬拽的安插、点题。
3.没有更深。如果对吉米行凶前后的前后场景有展现的话,就太好了。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一个十万分复杂、混沌的处境,而不是说教式的单一归因。但这对奈飞来讲是过高要求。
议题式的剧集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
短评字数超出了,写在这里,随手写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