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是1945年—1949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期间,日军战败,荷兰试图重新接管印尼,印尼民众武装组织奋力反抗,争取独立,男主Johan所在的荷兰军队搜捕屠杀印尼反抗民众的故事。片中有一场日军与荷兰军队在街头相遇的戏,就在交代背景。
Johan在印尼的回忆和战后回到荷兰,两条线交叉叙事,自然流畅。通过他在战场上的思想变化,体现个体在战乱中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最初的心怀善念、行侠救世,到内心扭曲、黑化滥杀,直到最终的心无所系、崩溃自尽。

...

缘何来到这猴子的国度?
男主Johan的父亲是荷兰nacui,二战德军占领荷兰时投敌,并担任nc高级官员参与诸多暴行,被关进监狱。johan以父亲为耻,想要摆脱父亲的阴影也许是从军的动机之一,也是他在印尼想要救世的原因,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他至死也没原谅父亲,唯一的一次探监是告知父亲母亲去世,无他。初到军营的johan很善,也许是天性善良,也许是在为父亲的所为赎罪。
“消灭恐怖的方法是制造更大的恐怖”
土耳其军官在街头正面怼欺压印尼百姓的日军,让johan眼前一亮,以他为人生导师,甚至榜样,然而这个土耳其军官骨子里是个极端嗜血的独裁者,冷血者的宣言是“消灭恐怖的方法是制造更大的恐怖”。在他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尼反对民众时,Johan的偶像坍塌了,这与nacui何异?违背了他从军的初衷,在这里johan并没有黑化,也没有继续同流合污,而是勇敢质疑,但他并没有质疑战争的合理性,只是质疑军官的滥杀未经合法审判程序,这也是片子反思不够彻底的地方。真正让johan彻底黑化的是,土耳其军官当众宣告Johan是纳粹之子的身份,并让朝夕相处的战友可以随意猎杀他。自此johan的世界彻底坍塌,屠杀哪里需要合理的理由?

“你是吉塔吗?我找吉塔!”
片中有一条感情线,是johan遇到了印尼jinv吉塔,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长的都一样,初相识甚至无法从人群中识别哪个是吉塔,johan对吉塔还是有期待的,不仅是泄欲的对象,因为他只找吉塔,特别是第三次见面,抱着红色布料去道歉,还塞了一周的生活费。可吉塔只是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带着孩子的女人,她必须找个当地男人去托付。这也是印尼与殖民者的关系吧,印尼是无法信任和依托殖民者的。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每个对历史的定义都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片中的印尼人基本是失语的,被描摹塑造成猴子的样子,除了那个被拷打的长发哥喊了一句“为了印尼的自由而战”,我觉得印尼人看这部片子应该是不满意的,但荷兰导演敢于直面这段历史已经是很难得。

...

片中的很多细节也真实地传递了历史信息,有一个加入了荷兰军队的印尼人,当被问及屠杀自己的同胞是何感想时,他的回答是,自己所杀之人并非同胞,他们来自不同的岛,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个细节若仔细推敲,信息量是很大的,在荷兰殖民时期,印度尼西亚(Indonesia)并非一个政治实体,只是300 多个族群所赖以生活的 17000 多个岛屿,唯一的共同身份是被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但荷兰殖民者在将之维系为一个名义整体的同时,又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形成各族群或各地区事实上的隔离,使之保持一种前现代国家形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7 日,民族独立领袖苏加诺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但此时的印尼没有领土主权,也没有行政机构,拥有的只是一些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政治团体的支持。所以,当时印尼人的国家概念和民族情怀是很淡薄的。

2022年最热的战争题材影片是新翻拍的《西线无战事》,这两部电影很像,并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更多的笔墨在人物的刻画和写意的场景,一个是欧洲大陆的冰天雪地,一个是满目绿色的东南亚风情,但其反战内核是一样的,这两部片子的男主长的也有几分像。《东方》这部影片的观感体验还是不错的,节奏很紧凑,背景音乐用了手鼓,配的非常带感,虽然对历史的解读各有立场,但这部电影本身值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