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不难看,但也不算好看。第一部我特地去IMAX二刷,但第二部我不会再买第一次票,甚至不会推荐给别人。
说一下个人观感。
第一,叙事节奏不吸引人。全篇我只记得邓婵玉捉拿姬发,剩下的副线基本没太大印象了,看完之后我连剧情顺序都不一定记得起来。前半部分没有任何高潮点,叙事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好几次我都想问“这是在讲什么”。申公豹回金鳌岛、姜子牙指挥作战、闻仲出场,等等,非常不连贯。
第二,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纣王和妲己的出场屈指可数,除了表现纣王童年心魔、妲己妖力丧失以外,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按理来说,魔家四将的“巨人”形象足够吸睛,但在正片也没有太多两眼表现。
第三,场面不够恢宏,特效不够精彩。这是我最不满的地方。第一部多精彩,虽然一刷的时候有点脸盲认不清人,但大场面够啊,能唬住人啊,我来影院不就是为了看大场面的嘛。朝歌风云里很多名场面,苏全孝自尽,质子献舞,哪吒杨戬龙德殿逃脱,姬发和姜子牙互换衣服演调虎离山计,饕餮追逐,刺杀纣王,殷郊斩首,每一个场景都能给人留下印象。结果第二部倒好,不仅剧情平平无奇,画面也不够精美。或许是珠玉在前,追光版魔家四将出战的场面非常精美,四大天王各有元神,琉璃质感而不是橡胶感,烽火琵琶弹奏的时候配上节奏感强烈的BGM,混元伞张开时也配有不同颜色的光,可谓是“流光溢彩”。然而,封神版魔家四将的武器非常生硬,没有什么色彩方面的特效,暗哑无光,没有任何看点,我不止一次在想,“就这”?
殷郊的法相也是无话可说,这么大一个灶台质感的蓝色物体居然放了那么久,还不如陈牧驰本人出场。“琉璃质感”不是这么粗糙的,火红的头发和蓝色的皮肤连接非常生硬,我真的怀疑这真是2025年能看到的特效水平吗?
第四,背景音乐少,寡淡。我很注重音画配合,如果一部电影看完之后我脑海没有留下任何音乐或音乐带来的印象,那我估计不会给它很高评价。第一部质子策反的时候配上阿云噶唱的“祭长剑”,令人热血沸腾;结尾雪龙驹带姬发回家,晨曦照亮地平线,背景音乐催人泪下。滚动播放制作人员名单时,女声吟唱“你是光的孩子”,令人回想起姬发坎坷的心路历程。
主要的不满之处就这么多。那为什么我还愿意给三星而不是两星,毕竟战火西岐也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最明显的要数女将军邓婵玉。
武力高强、主体性强、内心强大、权力较高,这样的女角色我间的并不多。
先说武力高强。她随闻仲征战北海多年,实战经验比姬发多太多。亲自擂鼓,“姬发小儿不懂打仗,我教教他”,是对自己实力的绝对自信。绝龙岭大军无法前进,邓婵玉一马当先追赶姬发,是对自己实力的信任,但也侧面体现了她立功心切。
主体性强。和姬发独处时,他讲到纣王的种种暴行,但邓婵玉当时并不在场,我以为邓婵玉听了这些话就要倒戈,但并不是,这只是她“帮助”西岐的一颗种子罢了。姬发脱下自己的衣服,让邓婵玉绑自己回朝歌,邓婵玉虽照做,但在此之前一棍把他敲晕,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轻信他人。
内心强大。其实,一开始我很好奇邓婵玉到底如何“反叛”西岐,毕竟封神原著后期直接将邓婵玉编入西岐,和纣王处于针锋相对的局面。而这里,邓婵玉并不是“明目张胆”归顺西岐,而是在最后关头“帮助”了西岐。这就要说到她的信条了。在她的心目中,邓家高于一切,其次才是大商。若是起冲突,大商都要往后靠。所以,当闻仲说要屠城的时候,邓婵玉慌了,因为邓九公的信条是“可杀敌,不可杀百姓”,小家和大家起冲突,她选择的是更为公道的小家。她最后帮助西岐并非是因为和姬发的感情,而是因为“杀百姓”违背了自己的信条。邓婵玉临终之前让姬发唱歌,有女怀春并非重点,有女独行才是她回忆曾经意气风发的开端。邓婵玉戎马一生,如愿战死沙场,死前还救了西岐百姓,可歌可泣。
权力较高。太鸾作为男性角色,看到邓婵玉洗澡直接出浴的时候连忙低下头,完全不敢抬眼,并非是因为害羞,而是因为“看到了不该看的”。你看,在性别之上,权力更为好用。
邓婵玉的塑造我很喜欢,导演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女将军实属不易。然而,有人说导演为了捧那尔那茜魔改原剧情,这就令我很矛盾了。网传的原剧情确实精彩,而成片确实除了邓婵玉以外没有太大亮点。那尔那茜值得这个塑造,但导演若是因此把整部电影搞得不伦不类,那就是他的锅,因为他没有把“邓婵玉传”和“封神第二部”做好平衡。第一部的苏全孝和崇应彪出场屈指可数,但依然出圈,这是有效塑造,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人留下印象就是成功。所以,只要导演好好发挥,哪怕减少邓婵玉的戏份,也不会影响这个角色的出彩程度。
再多说一句,封神三部曲的共同主线是“寻找天下共主”,在第二部里,姜子牙已经看到殷郊不适合做天下共主的潜质了。殷郊不仅不是“正常人”,练出法相之后还违背了“修仙之人不得杀生”的规定,最后一人前往朝歌,被复仇冲昏头脑。更重要的是,殷郊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天下共主。
就这么多了。第二部不会二刷,但第三部我依然会去看就是了,也算是陪那么多角色走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