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离三年级也没有过了很多很多年,但上一次何时以朱同这样的视角去看世界已经记不清了。在看到影片里教育局领导视察遇到走廊里乱窜的朱同时我第一想法是当时把朱同轰出来的英语老师要遭殃了,意识到这一点时更觉得好笑,终究还是挣脱不出大人的思维模式了。对比前段时间看的另一部讲述童年的《年少日记》,如果说《年少日记》是一个抑郁症大人回忆童年的视角,那么这部电影则完完全全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现在所能回忆起的,孩子的视角,平静地讲述了作为一个可以被视作问题学生的朱同的一天,似乎没有任何的批判与更高视角的道德审判。看完了联想到编辑部里孙一通说他喜欢语文的那段对话。

“我问老师:‘你确定吗?’

老师说:‘你举手了没’

我把手举起来,她说她确定。”

我想孙一通或许就是朱同等比例长大的模样?而作为大人再去回望片中所展示出的你我都经历过的教育模式,或许又多出了一点思考。

朱同的各种天马行空似乎也能唤起小时候的某些想象。小时候怕用微波炉直接炸掉,暑假一个人在家热饭时每次都把菜放进去拧开后火速逃离厨房,在客厅忐忑等死;肚子疼趴床上躺着,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以为自己怀孕了,想到懵懂印象里大家对未婚生育的各种鄙夷,一边趴着一边掉眼泪哭…小时候总觉得一节40分钟的课很长,长大了时间好像也随着年岁增长流逝的越来越快。

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影片里的每一个小孩儿,似乎都能对应上记忆里某一个同学的模样。仍觉得很神奇,每一个或淘气或天真或幼稚的小孩都将长成一个成熟,或被迫成熟的大人。而现在坐在驶向南方高铁上,周围各种敲电脑通电话的穿着商务装的打工人,应酬着做不完的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大人曾经也是一个个这样的小孩,或许也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曾经的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