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影评了,看电影的速度却一直在加快。随着电影越看越多,那种看完一部好电影,打心底里被触动的次数也随之减少。海明威曰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会变得更坚强”,本身是一句很励志的话,但反过来似乎也不无道理:疫苗打得次数太多,细菌会在药物的选择下耐药性逐代增强;心灵鸡汤喝得多了,渐渐的也会对这些曾经让你泪流满面的文字感到麻木......看电影似乎也是如此,日积月累的观影中,一部部好电影提高了我们的审美下限,在我们的心中筑起高阁,回头看看儿时不甚喜欢的电影,发觉也不过如此。电影越看越多,泪却越流越少。

人世间真的有可以让人自始至终热爱不减的东西吗?我仰望彩霞缤纷的苍穹,而苍天不语。

...

《第六感》大概是我到目前为止今年看过最感人的一部电影了,所以想写一写,影评倒也算不上,顶多是一点随笔吧。本片以结尾见长,假如你没看过这部电影,那读到这里就请按下手机的返回键吧,等看完这部电影,可以再把我这篇文字翻出来,兴许会有一点感同身受。

...

1999年对于三个人是值得纪念的年份:印度导演M·奈特·沙马兰凭借《第六感》在好莱坞一鸣惊人;动作巨星布鲁斯·威利斯凭借《第六感》成功转型;天才童星海利乔·奥斯蒙凭借《第六感》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而《第六感》这部电影本身,也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虽然最后并没有拿到金像奖,但是直到现在,被奥斯卡提名过的惊悚恐怖电影也只有《驱魔人》(1973),《大白鲨》(1975),《沉默的羔羊》(1992),《第六感》(1999),《黑天鹅》(2010)以及《逃出绝命镇》(2017)六部电影。

...

那么接下来,我就几个比较让我在意的点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我想要不再害怕。”

...

科尔是一个天生鬼眼的孩子,“随时随地”都会看见已死之人,而且那些鬼魂的样貌都是死时的模样。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诡异力量,更何况是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时不时出现几个仍然保留凄惨死状的鬼魂,向他呼喊甚至抓打......

...

但是我想真正令科尔恐惧的,不止鬼魂,还有他人异样的眼光。不会有人相信科尔的话,无论是他的同学,他的老师,甚至是他的妈妈。我们总是在自己可以接受,曾经听闻或者是专家权威的笼罩下去接受新的事物,对于自己所认为“不科学”的事物,漠然甚至嘲讽是最常见不过的选择。当你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你会愿意去接受二加二可能等于四;你听别人说起过极北地区有极光,你愿意去接受北极也许有极光;电视上的专家告诉你,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居然是一株蘑菇,你会很诧异,但是你愿意接受,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一株蘑菇,专家这样说的嘛!但是当某个人说出你心中的“疯言疯语”,等待他的只会是白眼和冷嘲热讽。哥白尼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布鲁诺维护他的观点,于是,他俩被那个时候的“我们”杀死了。

...

在这里还要称赞一下海利乔·奥斯蒙的演技,当他饰演的科尔第一次出现时,他的眼睛里没有一般孩子的天真和童趣,而是成年人的冷漠以及平淡,单单从他的眼神里,我们就能意识到这个孩子经历过远超一个正常孩子应该经历过的事。而当他真正向马尔科姆医生敞开心扉时,在他泪水之下,是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祈祷。好莱坞有一句玩笑话:千万别让孩子和狗演电影。因为他们要么演得太糟,毁了这部电影,要么异常出彩,抢去了其他人的光环。童星海利乔·奥斯蒙的演技,着实为《第六感》增色不少。

...

二,“我可以看见死人......”

第二个想聊一聊的是本片的设定,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也是惊悚恐怖片标配---鬼魂。中国的古人认为“鬼,归也”,人死后化为鬼,回到原来的地方;而后来的《九歌·国殇》中写道“魂魄毅兮为鬼雄”,将鬼看作人的异化。从以上来看呢,鬼一开始并不是一个骇人听闻的邪恶东西,并不存在贬义的意思,但是现在提起鬼来,大多数人都不寒而栗,也许是几百年来受前人叙述故事中鬼多半是恐怖吓人一方的影响。所以呢,灵异电影中,角色主线任务基本都成了驱鬼,捉鬼等等。但是,突破枷锁方可收获更多,当我们把鬼魂视为善良的一方,会打破绝大多数人的对剧情的猜想,出其不意更能制胜。比如《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寻梦环游记》中的埃克托,《僵尸新娘》里的艾莉丝,给予鬼七情六欲和生前故事而非仅仅抓耳挠腮地去吓唬人,反而带来了一种更深层次对生命的探讨,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波动,最终影片也大获成功。

...

而《第六感》对鬼魂的设定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2. 他们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人或物

3. 保留死时的样貌

4. 来临的时候气温骤降,人会感到汗毛直立如坠深渊

...

《第六感》大反转的剧情设计,也是在以上四条的基础上完成的。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鬼魂无一都死状凄惨,出现之时把科尔和我们都吓了一跳,所以我们在主观上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恐怖电影,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就为了最后一刻的大反转做好了铺垫。导演M·奈特·沙马兰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步步为营,烘衬气氛,直到最后一刻将结局引爆,当你被马尔科姆医生已死的真相震惊,曾经的平静都化为此刻的狂风骤雨,然后之前的种种细节才会在你的脑中浮现。

马尔科姆自始至终只与科尔,妻子还有妻子的小情人说过话,而后两者似乎听不见他的话;妻子为什么要服用抗抑郁药;马尔科姆出现时妻子把被子盖了起来;酒窖的门一直打不开是因为桌子抵住了门;原来开头马尔科姆被枪击后他就已经死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

...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趣的,为什么鬼来的时候会汗毛直立,我想可能是取自爱尔兰的一个迷信: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坟墓,当别人从那块土地上经过时,你就会汗毛直立起鸡皮疙瘩。

三,“宝贝,看着我的眼睛,从来没有!明白了吗?”

...

马尔科姆帮助科尔从“怕鬼”到“帮鬼”的过程中,也是科尔,马尔科姆与生活的和解:

...

科尔帮助死去的女孩如愿,代表了他与自己特殊能力的和解;科尔和结巴老师重归于好,拔出亚瑟王的石中剑,收获鲜花与掌声,代表了他和老师同学身边人的和解;科尔向妈妈诉说自己的秘密,并且告诉了妈妈外婆的回答,代表了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和解;而最后一幕马尔科姆意识到自己已死,他向睡梦中的妻子深情告白与告别,代表了鬼魂的执念已消,鬼魂和自己的和解。

在两个人的“冒险”过程中,马尔科姆救赎了科尔,让他“不再害怕”;科尔也救赎了马尔科姆,让他理解了自己的妻子,化解了自己的执念。

...

四,“也许我们可以假装明天还要见面。”

接下来,想说一些比较零碎的小东西。

1. 科尔妈妈在擦拭家里相框时,发现相片中总是有一个闪亮的光点,结合后文科尔说“外婆经常回来看他们”,也许是外婆最喜欢的那个大黄蜂挂件在闪光。

...

2. 在女孩葬礼时她的后妈身穿一身红色衣服,与其他来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查阅资料,其实有些地区红色也是吊唁的颜色,不过万黑丛中一抹红,相比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暗示作用,而一开始被科尔撞到的那个哭得极其伤心的黑衣金发女士,许是被害女孩的亲妈。

3. 全片前半段虽然吓人,但是也不失松弛和优雅,片中的构图也属于上乘,比如安娜洗澡的时候,通过镜子反射这一简单的原理,将安娜和马尔科姆同框,也包含了抗抑郁药的小细节。

...

4. 在妻子的首饰店里,妻子的话“人死后有一些东西存留于他们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上。”,也算是对情节有点暗示。

5.怀疑科尔被家暴的医生正是电影导演。

...

6. 笔者不太明了的一点是片尾马尔科姆发现自己已死之前,熟睡中妻子的手上是戴了两个婚戒的,一个是妻子的,一个是马尔科姆的,但同时一枚与妻子手指上马尔科姆遗物婚戒相同的戒指滚了出来,而马尔科姆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手上没有戴婚戒......我实在是有点解释不过来。

《第六感》是第一部让我眼泪哗哗的惊悚恐怖片,尤其是在最后两幕,科尔和妈妈解开心结紧紧相拥的一幕,马尔科姆得知自己已是鬼魂告别告白妻子的一幕,我真的泪奔!《第六感》真的是悬疑惊悚有点恐怖非常震惊满分温情!

...

人死后真的会“归也”么?假如鬼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那么读到这里的你,能确定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吗?还是你只是看见了那些你想见的人或物?

...

母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爱意,都是人世间最深刻美好的情感,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深爱之人总会离开我们,我们也总是会离开我们的深爱之人,无论鬼魂是否真正存在,无论鬼魂会不会真的回来看望我们,请珍惜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