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出走的决心》(简称A),一部是《完美的日子》(简称B),我不是刻意选择这两部分别写底层女性和男性生活的电影,但是就是这么巧,在同一天看了。

A写了因为家里不支持读大学,没有抓住80年代的知识红利,困在了“父母和婚姻的情感连结中”,成为打零工的家庭妇女,看到同学们都混得风生水起了,最终在50多岁选择抛弃苦苦守了一辈子的家庭,去外面闯荡,当主播。剧中女主人公的父亲和丈夫甚至女儿,都是女主人公走上人生巅峰的障碍和拖累。家庭内部不停在吵架。背景音乐也是忧伤的。

B写了一个引用高赞影评的话来说“几乎没有与人产生情感联结,却一再对周围环境人事物,做出了反应”的日本时传祥,同样是在厕所上班,时传祥和男主平山分别代表了刚解放的中国和失去的30年中的底层男性的精神状态。从主人公眼中看到的其他角色是这样的形象:quato:”他懒散的同事隆和他的女朋友亚也,一个住在平山每天工作的公园里的流浪汉,来找他寻求庇护的侄女妮可,平山在假期里光顾的小餐馆的老板妈妈桑,她的前夫以及许多其他人。”平山和这些角色间没有任何争吵。

我在豆瓣翻影评的时候,A很多都在强调底层女性受了压迫,B没有强调底层男性的压迫,实际上,平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公厕清洁工,相比与感觉泡不到妞的年轻同事和身患癌症的酒吧老板娘前夫,没有什么不满意的。除了他听的音乐磁带之外,几乎不需要背景音乐。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在底层,国产片就这么大怨气,日本片就那么坦然的接受呢?我想除了经济上我们的发展速度比日本快,通过抓住时代红利改变底层命运的机会更多之外,还有文化层面的原因。

我们的国家还有朝气和经济向上发展的空间,A里面女性脱离了家庭有了新的互联网女主播的职业,能够脱离家庭(当做家务和在超市打零工的人)而养活自己。日本的经济发展高峰过去很久了,朝气丧失殆尽,职场里面别说女性了,男性都竞争极为激烈,哪能有什么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坐吃山空的底子?若不是这样,B里面的男主这样的文艺青年会安心做清洁工吗?为什么不能像1973年的法国片《母亲与娼妓》里面的男主那样,不用上班天天谈情说爱还有两个女人?只是因为同事辞职了,有三天时间要顶两个人的工作量平山就受不了了,看到新来的同事才缓了一口气。生活的重担压在底层男性的肩上,养活自己尚且需要用尽全力(当然是除去文艺生活方式以后的),何必找一个经济上嗷嗷待哺的婚姻对象?其实从山平的妹妹坐着有司机开的豪车来接侄女的情况来看,山平从前不是这么穷的,但是他倦了,没有情感连结的生活对他来说更舒适,和A里面女主的感觉一样,情感不过是锁链,不如断亲算了,哈哈哈。

日本女性追求的女权实际上是妻权,就是一旦结婚没有想过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而是以名正言顺的盘剥男性,导致B里面男性根本就不思考和女性建立情感连结了,中国的女权是因为女性想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环境,需要共同奋斗的伴侣,但实际上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教育偏向女性,中层的滑落导致“跟不上时代”的男性如此多,女性向上择偶的选择面越来越小,甚至连共同奋斗的伴侣都很难找到,在很多县城里面,体制内女性大部分都无奈的下嫁了。所以中国女性要的女权是“别妨碍老娘挣钱,别拖累老娘致富,别拿感情让我牺牲事业”。这里面妨碍的主要原因就是情感连接,实际上是女性在被社会规训以后的画地为牢。

最后我觉得,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在底层,必然是有物质上的短板的,但是愿意像A里面的女性一样受气一辈子还是像B里面的男性一样虽然穷且孤独但是自己内心愉快,主要还是看自己的修为了。

拜托大家不要搞性别对立了,没有任何好处。感情连结也并不都是坏事,只是很多人还太年轻,没有把这个领域摸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