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主观推测一下。

了解到“青蛙少年失踪案”和“华城连环杀人案”、“李享浩绑架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悬案。

第一次看本片的时候觉得结尾与《杀人回忆》过于相似,同样是主角暴揍嫌疑人一顿但由于“没有证据”束手无策,最后的结局就是杀手依然逍遥法外。

但在本片先前提到过一个名为“认知失调论”的观点。个人认为本片对于“认知失调论”的探讨很有意思。

...
...
...

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对于此次案件的判断就深陷于“认知失调”中,他的潜意识会忽略一切不符合他想法的因素去怀疑钟浩的父母就是杀人凶手,从而对该失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舆论伤害和心理伤害。

...
...

其实到了末尾我几乎已经快要相信被姜志胜怀疑的那个屠夫就是杀人凶手了,但该片的破案过程相较于《杀人回忆》实在是太顺了。

但仔细一想破案的过程其实是由主角姜志胜的主观视角进行判定的,影片到了后面像开了金手指一样的展示着证据:“你看啊,他绑书的绑绳方式跟绑孩子的方式好像”“你看啊,他刚好是一个屠夫,他用来杀牛的工具是不是也跟杀孩子的凶器相似”……但这些真的能用来当做证据吗?会不会是荧幕里的姜志胜和荧幕外的我们太想要确认一个凶手,所以刻意忽略了一些细节,犯了跟黄教授同样的错呢?

结合前面的“认知失调论”,那么到了片尾对那个“按照影片节奏几乎可以被明确定义为凶手”的凶手的怀疑会不会也是影片刻意为荧幕里的姜志胜和荧幕外的我们精心设置的一场“认知失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