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 (2021)9.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孔笙 孙墨龙 / 黄轩 张嘉益

...

一是摆脱贫困的问题。摆脱贫困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不是摆脱落后的农村,而是让农村摆脱落后;不只是走出寂静的大山,也要要让大山重新热闹起来(比如生态修复、产业补偿)。前者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和市场经济的运行倾向,后者是集体的自觉行为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介入。众所周知,我国在2020年末后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是2021年也说过,脱贫攻坚不是终点站,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就是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只是阶段性成就,后面乡村振兴的工作只会更加艰巨。我们知道扶贫有许多方式,比如异地搬迁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闽宁镇的建设特别体现了前四种扶贫形式,这说明把人留下来搞发展至关重要,开阔视野不只是只有外出务工这个办法,相反,人口流失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致命的打击,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黑龙江省这几年的人口流失案例,人口净流出或者本地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力短缺、人才不足、需求萎缩、消费低迷、财政负担加重(养老支出增多、税收减少)、经济发展停滞等一系列后果,要不然为什么一二线城市拼命出台抢人政策呢?能不能留住人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则。人口是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光要看人口数量,还要看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对此我们也能看到,《山海情》里面教育扶贫并没有像前几种方式那样解决得很好。

...

二是农村教育问题。首先,为什么会要支教,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不均衡,信息资源的极不对称,教育人才的外流。支教是教育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反哺教育落后地区的行为。我们必须肯定必须要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但是《山海情》里面白校长也有抱怨,他说他所需要的不是短期支教老师,而是有编制的长期留任的老师,这里面还有师生的感情问题,支教老师来了一年半载的,感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人就要离开了。现实中更有甚者的是一小部分短期支教变成宣传形式、镀金行为,从而无法形成长期的根本的教育互动。其次,回到农村教育上来,在经济落后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然后再能解决精神问题,也就是管仲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问题都成问题,那么家长也只能让子女先去打工了,这也是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被动反映,更是长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下的历史账。

...

三是为什么实现乡村振兴,这是经济学问题。前段时间看了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有所启发,毕竟在消灭三大差异的遥远未来以前,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不容易消除的,需要做的是减小城乡对立,加快城乡互补,把几十年来欠农村的债还了,修复农村这一经济蓄水池、减震器的功能,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