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萨利斯在拍完《乌托邦》之后写的,主要聚焦的是当时的德国电影工业,除了从历史角度窥视电影,这篇文章还提到了萨利斯电影中的角色、世界观,还有他投身拍摄某种特定类型的电影过程中的挣扎与不愿妥协。

前言:

《乌托邦》这部影片是萨利斯在德国期间拍摄的一部题材非常黑暗的电影,以西柏林一个空荡荡的、封闭的妓院为背景,将卖淫作为当时新兴的服务经济的真实写照。在残暴的皮条客的统治下,这些妇女陷入幽闭恐怖且永劫不复的恐惧之坟里—这正是当时德国总理科尔Kohl宣布他的“精神道德复兴” spiritual- moral renewal的新自由主义计划(主张不受政府调控的全球自由市场,工商企业由私有者经营以获利)之后德国社会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1980-1982年期间GDP增长滞缓,人均GDP增长为负数,且绝对数值较大,证明其国民经济水平倒退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影片也算是对20世纪80年代政治气候的隐喻,影片的气氛充满了萧条和紧张,不由得让人思考起资本主义的未来。

原文链接:https://ultradogme.com/2021/01/06/hollywood-in-germany-saless/?fbclid=IwAR3yZqNswsptAGdpZ20TCOYnvhhAS1eVtQ6Iy4DXBUbgFBBS0Fz7MSlGMJw

导演:苏赫拉布・沙希德・萨利斯

正文:

我拍了部电影,叫《乌托邦》。我在电视台进进出出了五年,拿着剧本在政府办事处跑来跑去,却屡屡拿不到资助。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妓院,但故事本身并不色情。我就这样来来回回了许久,终于熬出了头,拍好了电影。只要我有耐心,这部电影就肯定能拍完!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差不多生活了九年,我脑海中不由得地冒出了个电影的点子,就是那种适合输出的电影,我和我的同事都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我已经拍完了第十部叙事电影,《远离家园》far from home。很多人都会说,他运气真好。对不起,那不是真的。像我们这种拍黑暗深沉又费力不讨好的电影的人,是谈不上幸运二字的。他们写的信件、方法、剧本可能永远也不会被搬上荧幕。但是最后,义人会眷顾他们—就像卡夫卡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义人说:轮到你了。你得以进入大门之内。

注:萨利斯在指代卡夫卡小说《在法律门前》里的看门人*

从那时候,就时常有怪事发生。因为我是一个 “异乡人”*,所以我不能拍摄任何东西。我必须找到一个愿意和我合作的制片人。幸运的是,电视广播公司提供了一半的资金。我在那边忙得要死,制片公司还在那边打小算盘。他们在那精打细算!说是什么要给员工更公平的工资!你才刚开始拍摄,就突然就被告知要缩减预算。他们不断地降低预算,最终受影响的只是电影本身。电影的好坏不再重要。是从来就没重要过。不管怎样,没人指望这部阴郁的片子能成为热门。在电视上看电影的人要么打瞌睡,要么换台。为什么?谜底也至今未知!

注释:原文里,萨利斯玩了个文字游戏,德语中异乡人 foreigner 的意思是“从异地来的人”,前缀是“ aus ”(异地) +“ länder ” (国家),组成了一个单词“ ausländer ”(异乡人),萨利斯写了“Aus’-Länder”

你,一个电影制作人,努力工作,完成剧本,找到一个电视合作伙伴,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还得“感受”制片人的“救济布道”。不幸的是,事实远非如此。独立制片人都是商人。他们必须让自己的投资物有所值。代价是什么呢?有时候,不管什么原因,只需要很少的投资,一个联合制片人就能加入进来,在一夜之间成为你电影的合作伙伴。你无权选择或拒绝他们。这些秘密的游戏永远不能公开,搞得好像制片人才是进行“天使投资”的受害者,而导演是残忍、难以相处的刽子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行业 —“电影”— 的某些东西正在走向一条歪路。“好莱坞幻想”在这里造成了许多破坏。

表现主义电影的大师们从来没有遵循过好莱坞的模板,但“古典德国电影”就这么诞生了。

你不可能在这里拍摄像《旧金山风物记》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 那样的剧集。幸运的是,现实还没有到人们在大太阳底下互相残杀的地步。像《大白鲨》这样的电影也无法在这里复制。好莱坞是一家源源不断制造火腿的商店,一家生产防蚊液的公司。这些电影中没有传统、文化或者真实美国生活的印记。这些元素总是被忽略的。

不幸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真实性被隐藏起来。隐藏的借口是它们并不赚钱,商业上行不通。但文化就是文化,商业就是商业!这点还不够清楚吗?

有些人还常常求助于古典文学,或者把死去的天才从坟墓里抬出来重构他们。这么多年轻人没有工作到处乱跑,吸毒助兴,借酒浇愁。很多离婚的女人独自抚养孩子。孩子们见不到父亲,代替父亲角色的是五个叔叔,孩子们轮流叫着他们爸爸。这些难道不是问题吗?我认为在一个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批评是允许的。人们应该被允许讲述来自现实生活的痛苦故事。观众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她们渴望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当然,娱乐节目也必不可少,比如彼得・亚历山大 Peter Alexander。我们也必须考虑那些需要消遣的老年人。但他们为什么不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呢?拍摄一部电影,就是要推进一段故事/历史*,有时候,这个想法是如此奇怪,以至于让人想起了西西弗斯神话。

(德语单词里“Geschichte”同时有“故事”和“历史”的意思)

尽管我可能会陷入不受欢迎的境地,我还是要坦白,在联邦共和国,大概得有八个制片人才足够支持一个导演去实现他最初的愿景。而且鲜有电视制作人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物料,去一线,但这样才能制作出一部真实的电影。有这么两位勇敢的制片人,支持了《乌托邦》的拍摄,他们在 ZDF 工作。

这是我为那些正在拍摄他们处女作的年轻同事写的话。如果将来我因为这篇激进的文章而找不到活干,那么我就有充足的时间为德国人书写德国电影的历史,而不是为好莱坞。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