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短视频:北京快递小哥接了闪送的单子要去skp取货,但大厦不让进,得脱了快递员的衣服才能进,小哥伴随着自己开的直播,脱了快递员外衣进去大厦。在进去取货时和店员简单讨论了一下大厦为什么不让快递员进的的问题,店员表示抱歉,说自己也不知道。

小哥取了快递,去到收件人家里,收件人礼貌地开门收了件,小哥问他是否要验货,收件人说不必了。小哥在收件人关门后开始感慨:有钱人就是不一样呀,我接一个闪送的单子高兴一天,人家买2,3万的鞋子都不验货。于是,评论区开始了酸了,一面说小哥辛苦,一面说收件人有钱无德,顺道开了仇富的炮和地图炮等各门类花式炮。可是事实上,小哥的送快递行为以及他的人生和收件人的品行毫无逻辑关系。

我不想聊“仇富”这样宏大而又微观的社会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鲍德里亚。我的点在于:人因没有文化而浅薄、狭隘、抱团和容易被煽动。文化很重要,因为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多想一步,收件人能买2,3万的鞋子完全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小品学兼优,努力勤奋,从农村考到北京,得到很好的工作,趁着生日或者过年奖励自己一双鞋。而,也许,小哥现在送快递是因为小时候就没好好学习…我说的只是也许。如果非要杠说小哥做快递员没有选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收件人就是游手好闲的富二代…那我劝你先查清收件人的背景,我的意思是也许他也是来自穷山村。我希望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理性。

我认为在短视频盛行的年代,“读书改变命运”的标语不该只是挂在小学的墙上,而更应该出现在每一个短视频软件的开启页面。有人刷手机(短视频)一天又一天,谩骂攻击和诋毁,而有人用每一天时间充实自己。

评论区有长评说自己工科大四要考研,批判本部电影里的大四生怎么矫情怎么扭捏。#90后 #北京人 #学艺术的#老北京文青 诸如此类stereotype的标签从屏幕里打到屏幕外,与此同时将“大四工科生”这个庞大群体作为自己的标签或挡箭牌,营造一强一弱,甚至一“正”一“邪”的局面,并用这样的反差给自己的攻击性言论创设正当性、合理性依据。其实,他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小哥,只不过这个小哥准备考研,还标榜自己比电影男主更努力…还剩35天考研了,别看电影了,费电。

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随意贴标签,下定义,做概括,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的方法。

我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学艺术的,我想说你可能见的北京人不多或者蹲的井太小,但不够,你丫就是闲的蛋疼,不好好备考,在这瞎叭叭。

最后,大四工科生从来不是废物。我不说后面一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