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交焦虑熬成一锅寡淡的血浆汤,《好友请求》大概是近年来最懂得浪费题材的惊悚片。明明攥着“社交媒体异化”这张好牌,却偏偏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堆砌老套jump scare上,92分钟的片长,比脸书加载失败的转圈图标还让人窒息。

导演西蒙·范霍文像是刚学会用剪辑软件的新手,全片靠突然的音效、扭曲的鬼脸和毫无逻辑的死亡场景撑场面。主角劳拉的人设悬浮到可笑,一个号称“善于交际”的风云人物,处理社交矛盾的方式居然是粗暴取关,这种小学生式的冲动行为,与其说是剧情铺垫,不如说是为了强行推进“复仇线”的摆烂设计。玛丽娜的自杀本是全片的情感锚点,本该深挖网络暴力、孤独异化的内核,结果导演只把它当成开启杀戮模式的钥匙,人物的悲剧性被简化成“玻璃心报复”,浅薄得令人发指。

所谓的“惊悚”更是漏洞百出。好友离奇惨死的桥段毫无新意,要么是电脑屏幕突然弹出鬼脸,要么是黑暗中伸出一只手,套路老得能追溯到十年前的低成本恐怖片。作为恐怖元素核心的“网络诅咒”,既没有设定上的自洽性,也没有视觉上的冲击力——玛丽娜的鬼魂一会儿在电脑里爬,一会儿在现实中飘,仿佛一个没有KPI的临时工,怎么吓人怎么来,完全不顾逻辑通顺。对比同类型的《解除好友》,后者用电脑屏幕全程叙事,把网络恐惧玩出了新意,而《好友请求》只会用廉价的血浆和尖叫填充时长,简直是对“恐怖片”三个字的侮辱。

演员的表演更是灾难现场。阿莉西娅·戴柏南·凯里饰演的劳拉,全程只会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把“惊恐”演成了“呆滞”;其他配角更像是移动的死亡道具,没有任何性格铺垫,死得比外卖还快。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大概是那些毫无意义的特写镜头——电脑屏幕上的红色警告、突然变黑的摄像头、缓缓弹出的聊天框,这些本可以营造悬疑感的元素,在导演的滥用下,变成了让人审美疲劳的视觉噪音。

豆瓣6.1的评分,好于57%的惊悚片、73%的恐怖片,只能说明这类题材的及格线已经低到令人发指。《好友请求》就像一道用过期食材做的快餐,看似有“社交恐惧”的噱头,实则全是添加剂的味道。它既没有恐怖片该有的窒息感,也没有现实题材该有的深刻性,唯一的作用大概是提醒观众:取关需谨慎,但比这更可怕的,是花钱看一部毫无诚意的烂片。

如果说恐怖片的意义是让观众在惊吓中反思现实,那《好友请求》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的劣质版——它确实能让你吓到皱眉,但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尴尬和失望。当一部电影把“网络诅咒”拍得比朋友圈的心灵鸡汤还敷衍,大概也只能靠“非死不可”的译名,勉强蹭上一点话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