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暌违多年重返大银幕,带来的不仅仅是话剧《戏台》的电影版,更是一面辛辣、深刻的社会现实放大镜。影片用喜剧的外壳,包裹着一个令人心酸又无比熟悉的悲剧内核——对当权者“一言堂”式权力的无情鞭挞。这出民国乱世的荒诞戏码,却精准地投射在当代社会的某些角落。

影片的核心冲突,源于那位手握权柄、自大虚荣的洪大帅。他的一言一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滥用公权可以何等轻易地就能扭曲一切。他不需要逻辑,更不尊重规律,他需要的是绝对的服从和满足他个人意志的“发展”。

这所谓的“一言堂”,不正是当下社会无数个“洪大帅”式领导的真实写照吗?他们所谓的“做成绩”,并非为社会、为员工计深远,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随心所欲,将个人好恶凌驾于规则与专业之上。这并非能力,而是权力在缺乏监管下催生出的病态与扭曲。

令人啼笑皆非又倍感现实的,莫过于洪大帅对大嗓儿“霸王”一角的“钦点”。只因喜欢老乡的乡音,便全然不顾京剧的百年规矩与艺术标准,强行让一个送包子的伙计去扮演楚霸王。这一幕,像一根刺,精准地扎中了职场老实人的痛楚。我们身边,有多少毫无寸功、毫无本事的“大嗓儿”,仅凭领导一句“我喜欢”,便能平步青云,登堂入室。而那些真正撑起后台、默默耕耘的“角儿”们,反倒成了被压制、被排挤的对象,他们的专业与坚守在权力的蛮横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一句话,一把枪”,传承下来的艺术尊严便轰然倒塌。《霸王别姬》说改就改,虞姬竟能与霸王“团圆”。这看似荒诞的剧情,恰恰是“一言堂”权力逻辑的必然结果——规则和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认为它应该是什么。艺术可以被玷污,黑白可以被颠倒,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最终都归于当权者的个人喜好。

在观影时,我曾暗暗为《戏台》的过审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它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社会与职场中太普遍了。不过,联想到近年来国家的反腐倡廉力度,新闻不断报道一个又一个贪官落马,我们有理由相信,变革正在发生。

就在不久前,被誉为“穿袈裟的CEO”的少林方丈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和严重违纪问题,终在持续多年的争议后被立案调查,中国佛教协会也公告注销其戒牒。这一事件,无疑是对过去那种个人权威极度膨胀、缺乏有效监督的“土皇帝”现象的有力一击。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无论身处何种领域,无论曾被多少光环笼罩,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与规则之上。

从这个角度再看《戏台》,它的过审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时代进步的标志。它敢于将“洪大帅”这样的角色和“一言堂”的丑态搬上银幕,让大众去审视、去批判,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自信和清醒。它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个“今天红大帅,明天蓝大帅”轮流坐庄、肆意压迫的日子,终将只存在于过去的封建糟粕和文艺作品的追忆中。

电影的结尾,戏台在炮火中崩塌,但戏班子在废墟之上,依旧唱起了那段未完的《霸王别姬》。它象征着,即使物质的舞台可以被强权摧毁,但艺术的尊严与人心的坚守,却永远不会真正消亡。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又一个现实中的“洪大帅”,只会在反腐的炮弹中仓皇逃窜,当“一言堂”的个人崇拜被制度的笼子所束缚,我们终将送走这些荒诞的闹剧,迎来一个真正属于实干者、属于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