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眼中,这个电影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为恶的利益既得者,当我们有机会的时候,是否要加入。

蛤蟆顺溜加入,野猪挣扎后加入,黄鼠狼独善其身,用逃避解决问题,猩猩抵死不从,即将迎来死亡结局。

普通人的生活在这里差不多也就结束了,但这是电影,是幻想世界,最终四人(妖)相互扶持,通过一个很直观的合体来阐释团结,踩了很多面具,抛弃掉那些虚假的成分,如野猪所说,做想做的自己。

最终四人变回原型,可以认为是在传达一个“返璞归真”。

之后你会发现,你拼尽全力的人生不过是别人人生中的一出小小插曲,黄眉道人要继续考验师徒四人(尤为讽刺的是迟来的如来,他是有能力让战斗避免的,之后还给黄眉法宝让他继续做,这是在影射现实的二代们),师徒四人要继续取经,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孙悟空最后给的四根“保命毫毛”,可以认为是正义对坚持正义者的青睐,如名声之类。

如果真的给四个小妖怪一个被如来或被唐僧四人拯救的结局,那也就滑向烂俗,无聊。

这也引发一个问题,真的没人会模仿他们吗?以及猩猩那句“我是齐天大圣”的台词,在宣扬一种我觉得我是我就是的思想。

师徒四人的背景,确实是不能绕过去的一个问题,连主创团队也承认,有背景有能力才能办成事,不然就只是他们眼中“可爱的小家伙”。

现在的社会环境确实挺乌烟瘴气,很多人秉持一个“打不过就加入”的观点,还觉得是识时务,是有适应力。

但为什么电影的主角是“四个可爱的小家伙”,而不是其他角色呢?其实这个电影也是在告诉我们,坚持做你想做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师徒四人是中国影史,小说史,文化史中不可磨灭的经典角色,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但流行了几百年,难免审美疲劳,西游记的故事非常“正剧”,是正儿八经的另一个世界,用语,台词都非常脱离现实,有“名台词”,有代表性动作之类的有利于传播的刻板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已经离人们的真实生活有距离了。面对这种境况,主创团队搞出的四个人(妖),也正是师徒四人的对立面。

唐僧意志坚定,性格认真,就搞出一个面对诱惑和危险滑跪,懦弱无能的蛤蟆。

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无可置疑的视线焦点,就搞一个结巴社恐,畏畏缩缩的黑猩猩。

猪八戒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就来一个有梦想有行动力的野猪。

沙僧沉默寡言承担一切,整一个话唠黄鼠狼作对照。

我相信故事一定是有这方面的考量的,打破审美疲劳,或许还想讨论换个性格能不能成事之类的?(可能过度解读了)

以及,为什么电影的主角是“妖”而不是“人”,最近中国动漫电影很喜欢搞不是人的主角,我感觉有一点可能是,这世上坏“人”太多,简直逼得人不能当人,要去作妖作魔,才能大声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来,也是一种讽刺吧。

这是劝人向善的故事,因为人滑向恶很容易。

衷心希望世界变成一个人人打心底里给人向善机会的世界。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之前读过有关理论说劣币驱逐良币,驱逐到一定程度社会会崩溃,靠良币再建秩序,无非是轮回,“人类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人类只会重蹈覆辙”。

虽然故事的结局感觉还有可以深入的地方,但我不知道该如何走。

总体来说,这是很新的世代,底层的人民(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有这种类似阶级立场的人越来越多,被短视频腐化的一代中也有不甘被溶解的硬骨头)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自我该如何抉择的追问,这个问题是最基本的人性问题,一定不会被忘却,无论任何时候肯定都会有人问,如今它被端上荧幕,是正视它的机会。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呼吁看了这个电影的人,就算不能当四个小妖怪,也不要阻挡他们追寻自我的步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