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道主义思潮开始抬头,影视剧也开始一扫过去的革命主义和集体主义,转而关注起了个体的需求,譬如《庐山恋》中那石破天惊的一吻,又譬如《芙蓉镇》里那句惊世骇俗的“还我男人”。其中,女性作为在传统社会中受到更多压迫的一方,在银幕上得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下面的这两部影片。

影片《乡音》以家庭为视角,洞窥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典型陋俗。在这个夫唱妇随的中国封建式家庭中,木生虽然爱自己的妻子,然而大男子主义思想却让他耻于关心妻子,而温柔贤惠的陶春则事事听从丈夫的安排,口头禅就是“我随你”。想去几十公里外的镇上看火车,被丈夫轻飘飘的一句“咱不图那个新鲜”便回绝了;出门赶集想买件新衣服,结果在丈夫的催促下,只买了孩子们的文具和丈夫的昂贵香烟;哪怕肚子疼得要死了,也只换来老公的一包龙虎仁丹。最终,陶春被确诊为肝癌,木生这才憣然悔悟,开始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完成她埋藏心底的愿望,只可惜为时已晚,悲剧早已注定。影片中不断对阴暗的农村小屋予以特写,也是在隐喻这个压抑人性的糟糕环境。

...

与《乡音》中拼命压抑自我的女主人公相比,《公寓》中却涌现了一群勇敢走出乡村的女性形象。影片讲述了一群乡下姑娘来到大上海当保姆的故事,其中梁玉芬是为了逃离农村的包办婚姻,慧芳则是生了女儿被夫家送进孤儿院,她们俩都是农村封建残余思想的直接受害者,此外天性活泼的小琴带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这样的性格也是不容于刻板的乡村社会的。好在,改革开放有潮流之下她们有了走出乡村的机会,大都市的公寓楼给她们提供了生活的舞台,哪怕她们融入得还是有些艰难,然而有了自由就是最大的希望,影片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的高耸公寓楼,仿佛也在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看看时间,《乡音》上映于1983,《公寓》则上映于1985年,基本属于同一时代。两部电影都有着不饰铅华的风格,只是通过简单的平铺直叙,便让我们大体窥见了那个时代的女性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席卷广大乡村,一部分梁玉芬式的先行者已经开始勇敢地挣脱藩篱,去往更大的天地里寻找自我,而她们身后的乡村田园间,却依然还有无数陶春式的固守者在踯躅不前。然而时代前进的节奏始终紧锣密鼓,她们奔赴新生的脚步也终将大步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