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Flow) 由拉脱维亚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创作,讲述了一场洪水淹没世界后,猫猫登上一艘帆船,踏上非凡旅程的故事。旅途中,它邂逅了水豚、狗狗、狐猴、蛇鹫等动物,彼此从戒备、冲突到最终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汹涌大海与重重困境。
导演早在 18 岁时便创作了《猫猫》的雏形——短片《水族》。在那部七分钟的影片中,猫猫同样乘船漂泊,在捕鱼时遭遇溺水,最终被海鸟拯救,而后风浪停息,洪水退去,又再度上涨,仿佛进入永恒的轮回。而在《猫猫》中,导演不仅扩展了动物的种类,还通过更丰富的细节、剧情和戏剧冲突,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去人类中心化的世界,让观众得以窥探一场不属于人类的冒险。
时间的回环:无尽的洪水,未曾终结的循环
影片通过多处细节暗示这场灾难并非第一次发生,甚至可能处于永恒的轮回之中。
1.影片开篇,树梢上悬挂着一艘木船,预示着这场洪水曾发生过,且可能多次重演
2.在暴风雨的幻觉中,猫猫看见角马成群围绕,循环奔跑,这一意象让人联想到人类的消失或许与集体迁徙、逃亡有关。
这种循环不仅是物理上的洪水反复,更是生命、困境、救赎的无尽往复。它让人想起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如果时间是幻象,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是否也皆为虚妄?在最深的禅定中,时间被终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这或许正是《猫猫》通过循环意象传递的深层哲思。
动物的镜像:是人,还是“非人”?
影片中的多个动物照镜子场景,暗示了角色的成长、改变,也引发观众对动物自我意识的思考。心理学家 戈登·盖洛普(Gordon Gallup Jr.) 在 1970 年提出 “镜子测试”(自我识别测试),尽管其存在文化偏见与局限性,但依然是衡量生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的经典实验。而《猫猫》中的动物不断照镜子,似乎在向观众提问:动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
当我们观看这些动物时,是否会不自觉地将它们类比为人类,将它们的性格、冲突、人际关系投射成人类社会的缩影?这种思维模式背后,或许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 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具备“人性”的动物才值得关怀,而忽略了它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这种视角无形中构建了一种道德排他性,使我们在赋予动物“意义”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剥夺它们本身的价值。
跳脱人类中心主义:兽性、神性与自然的回归
从古至今,不同文化中对“人性”“兽性”“神性”的解读各有不同。许多原始宗教与土著文化信奉 泛灵论,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兽性即是本真的体现,与“道”无异;尼采批判传统宗教对神性的定义,主张回归生命本能,认为兽性正是生命力的展现。深层生态学更是强调,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动物的“兽性”并不低于神性,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在《猫猫》中,蛇鹫的飞舞与最终的“坐化”(甚至可解读为某种献祭),鲸鱼对猫猫的拯救,构成了一种极具神性的意象。而巧合的是,蛇鹫与鲸鱼的形象,竟与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遥相呼应。鲲鹏之大,凌驾于世俗之上,而这两者在影片中的角色,似乎也承载着超越凡尘的意味。
超越时间,超越人类:一场关于存在的哲思
当我们重新回望《猫猫》的轮回意象、动物的自我审视、以及它们在自然中的挣扎与救赎,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或许远远不只是一次动物的冒险,而是一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对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探讨。
导演曾说,这是他个人化的作品,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足够开放,能够包容不同的解读。而当我们沉浸其中,不只是观看一场动画,而是在镜面之中,窥见自己的投射。
希望未来,导演还能带来更多意蕴无穷的佳作。
从去人类中心主义谈《猫猫的奇幻漂流》,以及更深层次思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们需要更多女性编剧!一部优秀的青春群像剧
谁知道我有多爱第五集的结尾!!!全剧从青少年性启蒙出发,聚焦多个人物角色讨论了亲子关系、原生家庭、友谊、性压抑、性幻想、单身母亲的性需求、lgbtq自我认知和觉醒、宗教信仰、校园暴力、女性互助……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元素,而是自然而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