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鳄鱼波鞋走天涯》通过孩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感人至深,这部电影的剧作极为精良,恰到好处的讲述这友情,亲情的普世的价值观,让全世界的影迷都为之落泪,更是被改编为《生命的药方》一文,选入我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丁达尔效应出现,光就有了形状,影片中的艾瑞克就像是那束光,而德斯特就是让他呈现出美好光芒的胶体,直到二人相遇,才寻到了彼此生命的意义。

《鳄鱼波鞋走天涯》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高达9.1,仅有不到五万人次看过,属于冷门佳作。通过孩童的视角,以艾滋病为切入点,讲述孩子们眼里的绝症,其前期叙事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对于生的渴望,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锲而不舍的寻找,然而到了影片的后期,主题则转变为对于死亡的释然,当然,这种转变之所以顺畅可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主视角在两个孩子的眼睛里,他们对于死亡没有很清晰的认知,能够轻描淡写的去玩死亡的恶作剧,这种澄澈透明的世界,给导演的创作增添了很多可能性。得艾滋的小男孩德斯特在旅途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来自宇宙的光,比最黯淡的恒星还要微弱。无限寒冷,无限黑暗。有时候,要是我醒来,一片漆黑,我就会非常害怕,就像我已经在天上一样,我再也回不来了。”这就是孩子的生死观,他恐惧的不是死亡,甚至不是未知,而是别人口中的死亡,天上是一个星光黯淡,孤苦伶仃的世界,他将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亲人。而这时候,艾瑞克的一番话带给了他安全感,让他不再这么畏惧死亡,同时坦然的接受了自己有一天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这其实就是这部电影剧作的精髓之处,把孩子眼里的世界描绘的清晰动人,让整部电影都活了起来。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关键的情节点来分析这部电影。

关于两个主角:
这个板块我想要分析的两个主要情节点,是德斯特的出场方式,以及艾瑞克的人物形象是怎么立住的。
关于德斯特的出场方式,很是独特,首先是艾瑞克被同学嘲笑为同性恋,这时候引出了他有一个新邻居,是和他们年纪相仿的一个男生,而艾瑞克则是回避这个问题,表示自己并未和那个男生有过交流。短短几个镜头,两句对话,就把艾瑞克的处境很清晰的告知给了观众,他被同学孤立,身边没有朋友,甚至被嘲笑是“基佬”,这也就促进了后面二人的相遇,两个孤独的灵魂在最需要陪伴的年纪相遇。
而德斯特这个角色的正式出场,在一个很值得说到的画面里,艾瑞克正在焚烧他的玩具,隔壁的德斯特传来咳嗽声,艾瑞克则是在怀疑德斯特在偷看他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艾瑞克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自尊心也很强,他畏惧别人看到他焚烧玩具的行为,觉得这件事在别人眼中很可笑。德斯特的回答确实他在做泥巴堡垒,艾瑞克这时说自己在种菜,随后他与德斯特展开交流。不过在这场交流中,德斯特从头到尾没有露面,艾瑞克也恰巧提到德斯特是艾滋病的患者。德斯特的神秘感瞬间强了起来,大家对于这个角色的好奇心也愈发强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艾滋病小男孩,能够若无其事的在院子里玩泥巴,他为什么回得这个病,他的家人又会是怎么样的?一墙篱笆,将悬念完美设置出来,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小男孩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想象力。而这里给了艾瑞克几个主观视角,通过篱笆的缝隙,展示出德斯特的身体,唯独没有把他的脸露出来,这段的镜头语言非常犀利,看似把这个角色交代出来,让大家看到,但是这种不露脸的处理,反而使的这个角色更加神秘。所以在揭晓角色的那一刻,应该可爱的小男孩,灰头土脸的走出画面,这个小男孩患有艾滋病,观众会很仔细的去打量他,并与之共情,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也使的整部电影的哀郁氛围初现。

对于另一个主角,艾瑞克,他的人物形象导演算是大费周章的描绘,使的这个角色站得住脚。布莱克施耐德曾在《救猫咪》一书中写到:“在主角出场的时候,他必须做些什么事—比如救一只猫咪,同时让我们,也就是观众,喜欢上了这个人。”
在这部片里,艾瑞克最明显的一个救猫咪行为,就是在他和德斯特在超市买完东西,他推着德斯特被一群混混围追堵截,他应该面对这件事临危不惧,有理有据的表述德斯特的困境,几个混混被他的语言打动,决定不再欺负二人,但是此时的艾瑞克,并没有因为别人放过了他而感激那帮混混,而是趁混混走了,拿手上的石头砸那个混混,随后抓紧带着德斯特逃跑。这个情节点其实有些跳脱,很多人不能理解男主的行为,明明已经逃过一劫,却还要去惹事生非,让人捉摸不透。可是大家没有想过,就是因为艾瑞克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性格,才让故事的发展有了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艾瑞克绝不会让朋友吃亏,面对欺负他们的人,他一定要想办法报复和反击,在后面两个人被游艇上的人抛弃,艾瑞克上游艇偷钱这个桥段展现的尤为生动。同时,这里艾瑞克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卑不亢的精神属性都很明确的展现了出来,在后面他做的一切也都完全是这种处理方式,生病的德斯特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安全感,这样才可以促成二人给德斯特寻找生的机会的那场旅途。艾瑞克能够拿的出带朋友寻找那一线生机,找到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带着他向死而生的魄力的人,这种人物性格,也就让接下的故事发展充满可能性,奠定了二人相互救赎的基调。

关于德斯特的死:
整部电影最值得说到的一个情节设定,就是德斯特的死,在他俩之前的一次聊天中,艾瑞克把自己的鞋子交给了德斯特,照应电影名,《鳄鱼波鞋走天涯》,我想那只玩偶鳄鱼就象征着德斯特,而波鞋则是象征艾瑞克,鳄鱼在这场旅程中,随时可能消失不见,对应电影里两个人的归途时,鳄鱼就已经不见了。但是这只鞋子,德斯特直到死都一直留在身边,意味着艾瑞克对于德斯特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态度。艾瑞克是一束光,平时肉眼不能见到,而当他遇到了德斯特,才变得有了形状,那种炙热的温柔,是送给德斯忒生命终章最好的礼物。
在医院都那场戏里,导演用了一个很纯真的戏码来诠释德斯特的离去,如同狼来了这个故事的恶作剧,在艾瑞克和德斯特玩了三次之后,终于,德斯特真的死了。不过在这段戏里,导演通过一个细节,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德斯特第一次假死的时候,护士说了一句:“我们都知道会是这种结果”,似乎德斯特的去世成了大家眼中的必然,这于两个对死亡懵懵懂懂的小孩子来说,无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艾瑞克,这句话让他回到现实里,自己的朋友将会离开自己。此时,医生的角色出场了,他狠狠的批驳了护士这句话,说自己不希望患者被判死刑,同时告诉德斯特奇迹会在他的身上发生。这让最后时刻的德斯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哪怕最后死去,也是在一次玩乐中,他走的很安详。越是这种猝不及防的离去,越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让积攒一整部电影的情绪在这一瞬间爆发出来,周围的世界都失去了原有的运转模式。母亲为了照顾孩子所牺牲的一切霎时间清空,艾瑞克给德斯特想的游戏完全失效,这就是死亡,告诉身边的人,一切为了逝者准备的惊喜,都将成为遗憾。就是这样一瞬间,导演用自己的生死观为电影注入了灵魂。

《鳄鱼波鞋走天涯》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电影,它探讨的东西远不止两个孩子的纯真友情这么简单,更是上升到导演对于生死的哲思,人与人的情感桎梏的解构,同时导演通过这个视角,来还原了人最初对于情感和死亡的认知,一种新奇的观感,会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别样的体验。通过对于剧作结构和人物这几个小点的分析,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部电影,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部电影,并且用心体会这部电影。

参考文献:
(1)彼得·霍顿,电影《鳄鱼波鞋走天涯》剧本
(2)布莱克·施耐德《救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