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头的断裂、时间去(非)线性化
传统电影中,镜头切换常常是基于时间的流逝,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遵循线性时间来维持连贯性。因此,传统上时间被隐形地假定成连续稳定的。然而斯特劳布夫妇挑战了这种看似合理的时间线性流动。尽管现代乃至当代电影(比如《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和《盗梦空间》)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通过时间的跳跃交错,打破一维情节的发展—— 解构传统上连续的时间。但斯特劳布夫妇走的更远,他们通过拆开音画组织直接消解了叙事和电影时间。
...
...
在两人1972年的电影《历史课》中,镜头的切换往往是不加过渡的。通过对同一场景中不同空间视角的切换,每经过一段镜头就进入新的空间角度形成视觉断裂,这种断裂让时间变得支离破碎。这样,传统/现代电影中的音画联系就无法形成。S-H通过制造视觉和文本断裂打破了电影时间的线性/非线性流动,迫使观众意识到《历史课》是通过“构造”和“表现”来呈现世界的,镜头的切换是让观众停留在“现在”,并不断将焦点拉回到表演的主题——即演员所呈现的“角色”



2. 电影的文本性
斯特劳布夫妇要求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不追求传统电影的沉浸式表演,而是采用去情感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观众的“观看意识”。
在《历史课》中, 台词是非叙述性的。采访场景中演员的表演显得极为平静,以一种节奏化、机械化的方式朗诵台词,不表现任何情绪起伏 。例如,银行家在讲述时,语调和节奏冷静而均匀,避免产生任何情绪。使得演员的台词听起来像是朗读论文,语言本身成为一种“文本性的存在”。 S-H以这种方式消除情感,让观众始终保持对“文本”的关注,通过台词文本本身而不是影像展现对历史与经济问题的理性思考,回归了电影的文本性。
3.影像与文本的辩证
S-H的电影语言并非让影像和文本互相解释,而是让它们互相挑战,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若我们将文本和影像分开来看,
文本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 ; 影像层面:现代罗马的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

显然,文本没有直接通过影像进行解释,而是让影像和文本形成间接对话。这种非关联性使影像-文本始终保持辩证批判性距离。不同于传统叙事电影的封闭结构,《历史课》的意义不是单向传递的, 而是观众观看同时的自主意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