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伤心的故事,但是它不真实。
本来以为它是以柏拉图式的关系反抗新自由主义,未曾想导演编剧要表达的是“希望早点有性取向解放启蒙”的意图。

在一个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社会,所谓的西方式的自由发展,不过是迁就你原有的不论是否有益的本性肆意成长。如此我很少看到处于初中的西方孩子能有中国孩子的自信和坚定。电影完美展现了这一点,Remi的脆弱敏感性格并不是社会、家庭造就,而是周围所有人都似乎在随意地放任它而最终将精神寄托在一个心智也还未成熟的Leo身上的结果。

课可以不听不上,其中那即使弥漫着新自由主义解放的意识形态也还是得靠互联网混乱地重塑孩子的世界观。在课堂上的极致严肃与私底下的“惯着”不是正好和儒家社会很像,不过其落脚点有所不同。

但是现在的西方社会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恰恰充满着其所批评的那去除优点之后剩下的道德封建保守的成分的样子——通过表面上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共情”,进入别人眼中之后就成了一种所谓客观的“证明”。传统的儒家做了个明智的决定,它直接地点破了这层表面与本质的矛盾,告诉大家我们需要通过行为上的遵礼来从而对我们的内在产生积极影响。西方如今没有点破这层关系,于是他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中就更少了客观的实话。

既然是一种纵容又怎么能够被很多人吹成完美的教育?

中国人可能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但是我记得在班级里总有人会在关键时刻出于一种理性的道德而引导坏事走向正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在关键时刻迈向那一步的勇气和决心。现代中国我们可能现在不如西方的邮件文化一样喜欢通过书信表达祝福,但是我们在认为必要的节点上会义无反顾地写下那些“最尴尬最可笑”的内容,传统的观念限制了我们的形式,但是它未尝没有留下现在中国的实用主义等等所依靠着的一种理性的准则。

西方人的直接是感性的,感性阻止了Leo去和Remi说话,他们的眼神是空洞的,最终也使得Remi以一种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完成了一个悲剧。这些我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是不会发生的,而且我现在逐渐不再迷信感性的力量,而认为经历了磨难的我们才更有可能去在发生冲突过后去弥补彼此的创伤。我了解有些西方孩子自从组成了小团体之后可能完全不会彼此交流了,好朋友之间的分裂也亦然,有时甚至有家长的支持。但是现代中国背景之下我相信好朋友在发生公共冲突之后此后总会有机会出现一封信、一张纸条。家长之间等等那些腐朽的刻意弥合,反而有时候成就了我们内心坚强的同时或者甚至反抗这样的秩序以一种非常成熟的解构的态势去完成一个和解。

看的时候就一直想说,我不敢说有无产阶级精神血脉中国人一定无私,但是他们一定不软弱。到底什么是"Enseignement", 它是Tara Westover满是油污的手,它是那个可能在西方人难以深受的压力下的那一个能够助推其勇敢走向“同理心”的,或许比起bourgeois显得极致空虚的、对生活保持‘理性’的眼神。我们需要的不是漂浮在土地之上的乌托邦生活,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内心共同都能感受到的未被膈膜遮掩的泥土般的爱——因为我们来自泥土,纵然其作物、材质纹理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共享着一种伟大的模糊感,模糊到我们能够触摸到它能够体会它以最实在的硬度包裹了我们的生活。真希望我身边能看到的漂浮的“软弱”能少一点,真希望我们都能理解我们所在的“被动接受”的教育,这里产生的边界已“依稀了”的情感,难道还比不上标签的解放吗。难道没有被规定的连续的爱,还不如把人分隔而造就新的团体霸权吗?

造成Remi死的应该是这种霸权本身,而不是还不够解放的青少年的教育。生活的挫折应该放眼看向中国每一个具体家庭中孩子的责任感和理智而生发的坚定的爱(虽然现在这样的家庭在变少,整体上说是一件好事),而不是玩冰球跌倒而在面对考验时举起树枝预备对方的原谅。

爱的解放是当我们分不清友情亲情甚至乡愁的,它的边界变得模糊的时候完成的。我并不是中国传统主义者,我接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大部分,但是其中不乏一种杀人的感性权力,而失去了面对生活该有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