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优点是,很好地展现了二战时东京的城市风貌,只看小说并不能那么清楚地了解东京那个时候究竟是什么样。这部电影如果抛开原作和背景不谈,单论故事的话,还是挺好的。

然后说一下电影改编让我觉得观感没那么好的几个点

电影有一些自创的地方,原作整体的节奏是比较平缓的,但是电影可能为了加快剧情进度或者增加戏剧冲突就加了一些原作没有的剧情。

比如原作剧情有一段是小豆豆入学前和校长聊天,最后小豆豆说“这个领子,妈妈不喜欢”,说到实在没话可聊了,校长说“你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了”,然后就结束了,小豆豆并没有再说什么别的,但电影小豆豆多问了一句“为什么大家都说我是怪孩子”,我感觉小豆豆很清晰地明白自己是被排挤的人的这个时间点没那么早,这句话更像是为了向没看过原作的新观众强调主题而加上去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必要,因为巴学园的美好即使不用强调,观众也是能看得出来的。

原作没有泰明因为自卑而不愿意游泳,被小豆豆劝的剧情,虽然这样一改可以强调两人的友情,但是这不就变成校长平时的教育没起作用,还是得小豆豆鼓励才行吗

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反战”

这部电影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情绪,但它反的只有攻打美英的战,而没有别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是1940年,收音机播着日军侵略中国的新闻,但小豆豆一家此时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该干嘛干嘛,直到41年12月,收音机播报偷袭珍珠港的新闻,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听了新闻之后露出担心的神色。珍珠港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逐渐失去了美好的生活。

他们担心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和美国英国开战”,在他们心里大概欺凌弱小不算是战争,只有攻打强国、影响到他们自己生活的才算战争。电影没有表现他们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对战争有什么批判,这就制作出了一种滑稽的效果——他们并不在意侵略弱国的战争,他们担心的是招惹了美国英国之后他们的好日子就会结束。即使电影确实拍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他们热爱和平,而是他们畏强欺弱。

感觉原作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小豆豆去新的学校被大家接纳的温暖经历、小豆豆身边的人们之间的爱,而不是战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有这本书,当时宣传的就是小豆豆幸运地来到了一个好的环境,遇到了好老师,拥有了好朋友,最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重点宣传它对战争的描写。我印象中原作并没有特意强调珍珠港什么的,所以观感稍好一点,但电影强调了珍珠港这个转折点,就显得剧中的人很双标,欺负弱小时民众无动于衷,直到惹了招惹不起的强国时才终于有人察觉出问题来。 电影越是强调珍珠港之后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就越是反衬出珍珠港之前他们对战争的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