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无名雕像广场上书写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随着《沉默的菜耀》剧集的落幕,我想说,您的名字,如今,不仅有人知晓,而且家喻户晓。

之前就曾在纪录片无声的功勋中了解过这段鲜为人知的风云岁月,所以一得知剧集开播就每天晚上乖乖的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着更新,观看这部剧集的心情和看其他同类型的谋战剧完金不一样,是那种想看但又不敢往下看的抓耳挠心。相比同类型的故事是带着未知的结局走向剧情的终点,而这部剧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置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底座上,底色就是苍凉和悲壮的。无论我们随着剧情的跌宕情绪如何起伏,它都会遵循历史的脉络和进程,按照它既定的轨迹往前走。我们站在时间的此岸,明明知晓故事的终点是万丈深渊,还是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平凡的彼岸日常里一步步走向命定的刑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无法阻拦的无力感,苍白又沉重。他们不是故事中虚构的人物,他们是真实地刻在纪念碑上的革命先辈。

我觉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这部剧爱国情怀及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尊重。但是我还是想说这部剧拍的非常成功,它能让我们青年一辈自发去先辈墓前瞻仰缅怀,去主动的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去感受先辈们在白色恐怖下为了两岸人民的团圆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这就是当代文艺作品的正向意义。感谢演职人员的精准落地的演绎,不仅塑造了角色,扮演了角色,还让角色附体为角色注入了灵魂,让我们在沉静有力量的演绎中,在角色的沉默与爆发中,窥见色的沉默与爆发中,窥见那些在历史的暗夜深海中独自前行的孤胆英雄的内心世界。在这里真的要夸一下于和伟老师,他用精湛的演技完美的区分了他之前所演绎的人物,去年和今年分别看了他参演的两部剧《西北岁月》和《我是利警》,他饰演的吴石将军也没有刘志丹将军和秦总指挥的身影,真正是剧抛式的演技。他此次饰演的吴石将军,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克制感,全剧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多少大开大合的情绪激荡,所有的惊涛骇浪都被掩藏在平静的外表下。面对交通员张灏和陈太太的牺牲,微微颤抖的身躯,紧抿的唇,泛红的眼眶,手背凸起的青筋,他将极端压力之下仍然行走在暗夜刀尖上的情报工作者演绎的入木三分,那份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和无处宣泄的苦闷力透纸背。不需要独白,仅凭一个背影、一呼一吸、某个欲言又止的瞬间就能让我们洞悉他内心的万千波澜。

全剧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就是围绕他的情感世界:他和聂曦的师生情;与妻子碧奎之间深沉的爱。吴石之于聂曦,亦师亦父亦友。布置任务时,他是上级领导,指令清晰不容置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他是师长,眼里是担忧和指引;在聂曦面临危险时,心里是关切和苛责;在最后危急时刻,他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可以将后背交托战友的信赖。聂曦从最初的仰慕到追随,直至最后能独当一面与老师成为并肩同行的战友,最后不惜牺牲自己来保全老师,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传承和接力。

他面对妻子的时候,不能将心里掩藏的秘密诉诸分毫,只能将那份愧疚,怜爱、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深藏于表面的平静之下,他们之间那份深沉的爱,不在甜言蜜语里,而在每一次灯下的守候,在每一次台阶上的等待,在每一次的约法五章里,在一个为你打好掩护的瞬间,在一份“我虽不知你在做什么,但我知你为人”的信任和支持中,在深渊的边缘共同经受风雨。相比之下,聂曦和阿美之间的夫妻情更像是乱世浮萍下寻常的烟火气。他们就像那个动荡年代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对幸福最平凡朴素的愿望。他们之间有着坚固的信任,唯一的矛盾就是两人对孩子的处理方式,但也会让两人学会如何在矛盾中学会慢慢靠近。聂曦每次回家,去阿美工作的医院假装生病,隐瞒他受的枪伤,送她离台,卸下伪装时满眼的疲惫,都带着对妻子浓浓的眷恋和愧疚。吴石和聂曦对妻子的沉默是对他们最极致的守护,“正因为我爱你们,所以才要去更危险的地方”。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牺牲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命,还有这触手可及的、平凡又珍贵的幸福。
除了两对夫妻情,还有一段关系比较好磕就是碧奎和陈太太的友情。陈太太作为交通员,可能一开始是带着圆谎的目的认识并接近碧奎,但是几杯浓茶淡酒,半夕访古道今,一见倾心,相见恨晚,顿成知己。她们在对方面前会卸下心防,做回几分钟真实的自己,在这几分钟里,她们是担忧丈夫的妻子,交流孩子的母亲,思念故土的同乡人,她们的友情如同盛开在墙角的雏菊,不张扬,不显眼,却成了整部剧最温情的所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