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微妙的审美和叙事风格,使其在观众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与一些评论所持的夸赞态度不同,我对这部作品的观感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私以为在故事塑造,镜头运用和场面调度等维度上,影片显得相对拙劣。

在我最近观看的《杀人回忆》和之前拉片研究的《绿鱼》《燃烧》的影响下,我发现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探讨方面与前述作品疑似存在高度重合的成分。这种相似性在整个电影的叙事国逻辑和主题表达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我感到这部电影的创作缺乏独创性,似乎沿用了先前成功作品的套路。本片在技术层面的表现显得极为平庸,缺乏创新和深度。影片似乎未能展现出导演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是陷入了对前人成就的模仿之中。这使得整体观影体验相对乏味,难以引起观众的深刻思考。

在评估这部电影时,我将从故事人物塑造、剧本真实感、主题代入感、角色塑造力、场面调度、色彩美学以及镜头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更全面地呈现出对该作品的客观公正评价。

首先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不佳,尤其体现在对话和交流场景的特写运用上。导演通过过多地采用特写镜头,将观众视角狭窄地限制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上,而未能提供更宏观的全景机位。这造成整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始终停滞在一种过于局促的感觉。特别是在黄毛唱歌的情节中,虽然运用了推拉的长镜头,但却未能有效地展现出场景的整体氛围,黄毛唱歌的远景,格格不入的戏台班子和酒席里的其他人作为中景,几位故事人员的交流作为近景,本身应该是复杂的,精妙的设计,但是现在由于导演镜头的切换,导致中后景揉成一团,混乱的,毫无美感的存在,同样上下级的交谈疯狂的切近景特写导致我只能看到演员的表情动力,但是完全没法将几位演员角色的内在动力和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同时也缺少关键性的动作和矛盾点展现个人角色的观点,立场和内在动力。

也正是因为这一大问题是特写之间的切换过程,导演未能停顿足够时间,而是过于仓促地选择了特写镜头,从而使观众失去了对细节和神态转换背后的关注。这种处理方式使人物的行为和动作显得缺乏连贯性,削弱了人物塑造的深度和细致度。而整个电影的情节和镜头语言的割裂也体现在了情节设置过度强调人物的变化,却未能通过镜头语言充分呈现人物性格的特点,如握拳、皱眉等,而更多地依赖于对语言内容的阐释。结果,观众难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产生了剥离感,使整体观影体验受到影响。

其次,这部电影在某些具体情节编排上显然借鉴了《杀人回忆》,特别是在黄毛尿尿看到狗的尸体的场景中,呈现出了与前者类似的情节元素(麦田里出现尸体),死者从红衣女孩变成了白色的狗;影片在后续剧本编排引起了我的疑惑,尤其是审讯室的高低差设定,同样呈现了与《杀人回忆》相似的元素,包括从上到下的视角转换,暴力执法刑讯逼供以及机动手段的展示。对警察角色的改编为联防队员,在追逐场景中引入本土化元素例如大棚,将飞踢情节变成扇耳光的改动(更不符合男性愤怒状态的表达),虽然这样的借鉴有时给我带来了较多的熟悉感,导致我认为在本片中,似乎缺乏对这些元素的巧妙重新构思,使得影片在情节设计上显得缺乏独创性。整体上,这些调整似乎未能摆脱对《杀人回忆》情节结构的相似性。这使我对这部电影的原创性产生了疑问,因为它似乎更多地依赖于对先前成功作品的模仿,而非在细节和情节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

电影中语言表达的混乱性似乎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导演对方言的运用上。整部电影中,我难以准确辨识出使用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因为导演试图融合四川话和贵州口音,使得语言体系显得混杂而不一致。这种语言的混合并未形成明确的风格,而是让整个电影缺乏了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尤其令人感到离谱的是,电影中采用的方言并未得心应手,导致了语言表达的质量不佳。试图模仿四川话口音和贵州口音的语调和说法,使得整个电影中的方言显得生硬和不自然。虽然可以理解导演可能是出于本土化和地域元素的考虑,但若方言的运用并未为电影带来正面效果,或许更值得考虑采用更为统一和自然的语言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西南官话的模仿在父亲对儿子的一段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父亲说的话太话剧了,语调太平缓了,说的话也是一半普通话一般方言,完全不贴角色。这种语言混合的尝试并未成功地融合普通话和方言,反而显得别扭和不协调。在没有为电影情节和角色带来明显益处的情况下,这种混乱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对观众的理解和投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电影在语言体系方面的不一致性值得导演认真审视和调整,以提升整体观影体验。

电影在调光和色调的处理上选择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白平衡范围,大致在1600k到4000k之间。这样的调色方案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冷色调,使得人物脸部呈现出过度的蓝色,同时整个场景中的物体也倾向于强烈的冷色调。尽管在拍摄灯笼或回忆场景等特定情境下这种色调或许呈现出一些吸引人的效果,但在追逐戏、探案过程等需要详细揭示线索的情节中,这种调光和色调的选择显得不够合适,而且这边说个题外话,追逐戏本身应该是镜头音效和角色动作的一个衔接点,但是演员的体态都是没怎么跑的,直挺挺的,不疲惫的,这边演的听出戏的。

在追逐戏和线索寻找的情节中,影片呈现出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游离而怪诞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代入角色和故事的能力。这样的调色选择让整个电影过于游离于现实,使得观众难以真实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紧张氛围。在这些关键情节中,调光和色调的过于强烈的怪诞感使得影片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情感共鸣和紧张感。

电影整体叙事呈现出三个主要案件漩涡,其中包括男主父亲被推下水坝的工程问题、杀狗案以及男主身世背景。然而,导演在叙事结构的比重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对第一个漩涡的过度侧重。影片在前段时间占比过多,导致在后40分钟拍摄后两个案子时,细节处理不到位,许多情节显得突兀。特别是关于男主母亲撕掉照片,水坝的合同,以及最后出来字幕的情节,让观众难以理解,而且呈现得异常突兀。

电影中的另一问题是女主角,她在整个三大案件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此外,女主的演技被批评为木讷,她在大荧幕上的表现仅仅体现在几个与男主的对话中,却未能呈现出深挖角色内心的细致表达。在一部文艺片中,角色的面部表情通常占据重要比重,而这次的表现则显得缺乏立体感和美感。整体而言,女主角的角色显得空洞无味,对于整个情节的塑造貌似可有可无,删除她的部分或许对影片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尤其是她与男主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深厚的感情,为了加而加。

最后,影片在描绘红白喜事的色调和情节时显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两场戏原本应该是整个电影中重要的情节节点,具有突出的色彩和情感,但由于导演未能运用这两个元素进行冲撞和对比,导致了整体节奏的平淡。在色调、拍摄手法以及节奏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缺乏张力和巧妙处理的状态,使得这两场戏反而成为影片中突兀存在的部分,让整个电影显得枯燥乏味。

另外,在对民族传统艺术和风俗的描绘方面,影片在场景调度和道具设计上也存在问题。例如,祭祀的台风水方位放反、符咒的展示方式过于虚构等,都显得不够真实和细致入微。男主进入祭祀坛后,镜头未能展现出祭坛内更多的灵异元素,仅仅呈现了一个娃娃,使得整个场景显得空洞缺乏内涵。此外,一些标志性元素的选用和特写镜头的呈现也未给观众足够的思考时间,显得仓促而匆忙。

这些问题使得整个描绘民族传统的场景显得匆忙和不够丰富,影响了对于文化元素的深刻体验。在未来的创作中,导演可能需要更加用心地处理这些细节,以确保民族传统元素得到更为真实和富有内涵的呈现。感觉就像是为了预告里面剪辑进来就是为了好看而强行加的内容,为了醋包的饺子。

电影尽管运用了商业性的探案节奏和情节元素,但其本身更偏向文艺片的类型。然而,影片在故事叙述上存在一些问题,文本量不足,导致很多场景的塑造显得游离。尤其在主角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方面,缺乏足够的解释和分析,使得观众难以理解男主角为何疯狂,究竟是因为何事而心情失控。

男主角在整个影片中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刻画,观众难以理解他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矛盾。整个角色表现出一种木讷、神秘的状态,缺乏当地人真实精神气质的呈现,使得人物显得缺乏灵魂。这种模糊的情感描写导致了整体故事的悬浮感,观众无法真正投入到主角的内心世界中。所以这个片子我觉得挺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