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何可以是艺术。
私以为,艺术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形式化表达,生活经验是创作者与观众共有的,而形式却不同。它是永远都是独属于创作者的,极为私人的东西。它把可感的、可知的、可想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往往并不直观、反而繁复的、甚至扭曲的艺术“形式”,同时引入了更多空间,纸面之上、画板之外、听觉之外,观者在这样余裕的复杂空间里与创作者产生了千人千面的多维交集,这便是艺术的魅力。而电影,就是生活经验的影像化,电影导演的风格,体现在ta的表现形式。一切非商业电影,或许都可称之为艺术。
而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相较于高度形式化的电影作品,我们往往很难直观地在现实主义电影里感受到形式的存在。它们显然距离大多数人具体的生活经验非常接近,甚至,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纪录片”。但其中的差别,却是任何人都显而易见的。如果失去了形式,现实主义的电影还能称之为艺术电影吗?
现实主义电影当然可以是艺术。问题并不在于“没有形式”,而在于“消除形式”。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可能可以拍出很好的纪录片,而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可能需要很多探索才能拍出合格的现实主义影像艺术。如何让导演要表现的生活经验具体可感,甚至打动人心?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去创作电影。形式化是不可或缺的,但又要是隐匿了踪迹的,故而我称之为“消除形式”。有形式而无形式的形,是现实主义电影的要点所在。李沧东导演被称为现实主义影像大师,《绿洲》便很好地运用了形式,却又让形式消融在流淌的情绪中。
对于值得关注的形式,我想讨论三个方面:1). 合理的剧作、2). 超现实镜头的引入、3). 演员的表演。
本片的剧作无疑是极为优秀的。笔者阅读过李沧东导演的两部中译本短篇小说集,《鹿川有许多粪》、《烧纸》,都是非常明显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于笔者而言,作为东亚文学,其内涵是相对明白的,但总体来说小说之间的同质性很高,连读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而李沧东的电影作品则完全不同,每一部都各有其特色。在这6部电影中,《绿洲》真正展现了李沧东电影文本创作的伟大之处,他对人性的咂摸是极为透彻的。我们如何去表现这样一对“畸形”的爱情?洪忠都虽然是个憨傻的无赖泼皮,但是他怎么说也是一个一般人视角下的“正常人”。影片最后部分,他在被押往警察局的车上被旁侧的警察质疑是否“变态”,说明正常人都不会去“强暴”那样一个女人。而看过电影的我们会说他是变态吗?绝对不会,因为他虽然憨傻,但也是用心在爱着韩恭洙的——他用他真诚、纯正的爱,剪除了昏暗的世界掩盖了墙壁上绿洲挂画的乱枝。唯有爱情,能让与苦难相伴而生的恭洙不再畏惧树影。唯有二人的感情共同交织到绿洲真正显现的时候,导演才安排了二人真正的交合,这是有坚实的情感基础铺垫出来的优秀剧作。更为巧妙的是,电影前半部分洪忠都第一次带着花去见恭洙的时候,他做了什么?强暴!这也是绝妙的剧作,因为这个泼皮无赖他首先是一只从未见过异性的动物,在没有任何情感基础的时候,他对难得一见的异性更多是性欲。李沧东很巧妙得让恭洙晕厥,解决了这场戏的矛盾,从而打消了性欲,让感情开始积累。而推动感情突破的事件,无一例外都是心灵美丽、渴望爱情的恭洙艰难地送出了自己的邀请。这一切都如此顺畅,如此符合生活经验,正是文学家出身的李沧东导演的独到之处,他对人性的把握可谓深入骨髓。
洪忠都作为体格健全、智力正常的人,他的形象构建相对而言还算“容易”。而另一位主角韩恭洙,她作为一个“不正常的”、几乎没有语言和行动能力的脑瘫患者,她的形象又该如何建立呢?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李沧东导演给出的答案是童话般的超现实镜头。观众对不容易表达自我的恭洙如何去理解呢?主要的评价要素基本来自与脑瘫症状相关的外形、声音,动作,而这些信息却也是极为有限的,并且它们都很难让观众体会到恭洙真正的内心。用传统的表现方法,我印象深刻的只有恭洙拒绝强暴时候的反抗和最后在警察局中意欲寻死的绝望。这些镜头张力很大,但仍不能很好地表现恭洙这一角色。李沧东导演对影像艺术的理解帮到了他。洪忠都第一次去恭洙家拜访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在屋内轻盈飞翔的鸽子,以及后来的蝴蝶。这两个超现实镜头一出现,恭洙纯洁无暇、渴望自由的美好心灵便已经完完全全地交代给观众了——用影像塑造恭祝仅需五分钟的镜头,这便是这两个镜头的巧妙之处。更为精妙的地方在于,超现实与现实的过度是极为自然的,李沧东利用运镜与转场、利用声音的变化实现了细腻到无感的超现实引入与无情现实的递归,产生了一种让观众沉浸在超现实中片刻但又转而立刻提醒现实的恍惚感。这是极为高级的表达。而后面的超现实镜头,无论我第几次看这部电影,我都忍不住落泪,尤其是东大门地铁里,恭洙为洪忠都唱出她在练歌房没能唱出的那首安致焕的《假如我是》。是啊,“如果我是天空,我想照亮你的面庞;如果我是诗人,我要为你歌唱。亲爱的人啊,请告诉我,为何我的心为你而跳动。”一切美好,都在超现实的镜头里,都在假如我是的幸福遐想里,都在爱情点亮的心里的绿洲中。
看过《薄荷糖》的朋友,一定对饰演初恋的文素利和饰演男主的薛景求有印象,前者是初恋的美好印象,后者是俊朗的韩国帅哥,在戏外二者绝对可谓优质颜值的演员。可在本片中呢?如果没人提醒,我们能轻松地认出这样一副惨兮兮的薛景求吗?如果薛景求看着看着还有点脸熟,那文素利我们还能认得出吗?就冲这个,文素利就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影后了。李沧东导演再次选择了两位绝对有颜值的实力派演员,让二人同台飙戏,极为准确地刻画了这一对不被社会接受的边缘人艰难却珍贵的爱情。导演与演员共同成就了伟大的电影。
电影最后,画面突然明亮起来。一个固定镜头,恭洙的形象和洪忠都的声音同步着,徐徐出现在电影院的空间里。世界固然残酷,但导演并没有让电影在洪忠都的被捕入狱作为结尾而收尾。相反,他给出了希望。这希望是有些局促的,恭洙拿着扫床苕帚清扫着地面,她坐在镜头中央,但是被卧室的门框住了身体,在这样一个镜头下,洪忠都对他轻柔地诉说着。她们的爱没有结束,纵然是无赖与残疾,纵然是被束缚的生活,纵然眼前有扫不完的飞絮,但画面是明亮的,爱人的诉说是诚挚的。现实总是如此,但她们仍旧相爱,这便是导演给出的态度——希望,眼前有黑暗,心中有绿洲。
爱便是他们的希望。
爱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