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巴山夜雨》是一部披着「现实主义」外衣、实则充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毒素的影片。它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模糊了阶级斗争的本质,而且在创作方法上背离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试图以「受害者」叙事偷换阶级分析,用悲观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当性。我们必须对这部影片进行彻底的批判,揭露其中隐藏的反动思潮,防止其毒害社会主义文艺阵地。
一、利用「人性悲剧」掩盖阶级斗争,试图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然而,《巴山夜雨》在讲述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故事时,并未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而是刻意避开了敌我矛盾,用一场所谓「偶然」的船上邂逅,将知识分子、工人、军人等不同阶层的人混杂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受难者共同体」的幻象。
影片中的知识分子刘醒龙被塑造成「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但他真正的阶级属性是什么?他究竟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影片却对此刻意回避,不愿正面回答。相反,电影的基调是所有人都是政治运动的受害者,而不是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探索,过程中可能有失误,但绝不能因此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巴山夜雨》通过渲染「冤屈」、强调「人性的复杂性」,试图把观众引向「阶级矛盾不重要」「革命有害」「人性才是终极主题」的错误认识。这种叙事本质上就是为资产阶级翻案,妄图通过混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来削弱社会主义政权的正当性。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倾向,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制!
二、宣扬「伤痕文学」毒害,制造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人道主义」浪潮,企图利用文化大革命中的个别失误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巴山夜雨》正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作品。
影片通过塑造一群「伤痕累累」的角色,让他们在轮船上回忆过去的「苦难」,从而引导观众形成「革命带来了灾难」的错误认识。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忽略了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刻意放大个别人的遭遇,却对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大量英雄事迹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视而不见。这显然是一种刻意选择性叙述的手法,其目的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制造对革命的怀疑,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
如果我们放任这类「伤痕文学」毒害青年一代,那么久而久之,年轻人将不再相信革命的正义性,甚至可能被引导至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去。这正是资产阶级最想看到的局面,而《巴山夜雨》这样的电影正是他们推进这一阴谋的文化工具。
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隐性渗透:以「个体反思」取代阶级分析
《巴山夜雨》在叙事策略上,极力避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采取了一种「个体反思」的方法,把所有问题归结为「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复杂性」「历史的无奈」等等。这种看似中立、客观的立场,实际上是最危险的,因为它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在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苦衷」,这表面上让他们显得「更真实」,但本质上却是模糊了他们所处的阶级位置。无论是刘醒龙、船员,还是其他乘客,电影都避免去揭示他们究竟站在哪一阶级的立场上,而是用「人性」的概念掩盖了阶级矛盾。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艺的惯用手法——它假装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讨论问题,实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削弱无产阶级斗争意识,让人民群众在温情脉脉的叙事中放弃革命立场。
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必须敢于揭示社会的本质矛盾,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敌人进行无情揭露,而不是用「人性」这些模糊的概念来混淆斗争的界限。
四、如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反对《巴山夜雨》式的资产阶级叙事
面对《巴山夜雨》这样的作品,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坚决抵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渗透。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明确阶级斗争的核心地位。不能被「人性」这类模糊概念所蒙蔽,而要深刻揭示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塑造真正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展现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不能把镜头对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他们塑造成「历史的受害者」,而应该展现无产阶级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推动社会前进。
(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不能只展现个别人的苦难,而要让观众看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四)拒绝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叙事方式,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不能用「超阶级」的视角去讲述历史,而是要让文艺作品真正服务于无产阶级,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巴山夜雨》是一部充满资产阶级毒素的电影,它的本质是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正当性,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情绪,鼓吹自由主义叙事方式,试图让观众从阶级斗争中退缩,从而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批判,并在文艺领域发起一场新的革命斗争,确保社会主义文艺的纯洁性,为共产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