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了20分钟啥都没看明白,就着急来评论区找存在感的,真的替你们觉得可惜。不仅错过了柳辛年面对妻儿平安的视频通话,那种真实的心理防线崩溃的情绪冲击。也错过了谢小曼枕边人就是间谍,性格从开朗到深沉的精神压抑,还错过了赵亚苧诠释的人性棱镜般人物塑造。
一、说真的,看到柳辛年破防的那一段,我真的是被他这种刻画给震惊住了。如果换做普通的剧,在他去拿手机准备通风报信,随后被杨光抓个正着的时候,肯定就啥话都老实交代了,因为这已经没法洗。但是柳不是这么做的,他还一味的狡辩,无论杨光怎么盘问,侥幸的心理还在作祟,这也正是他走上这个歪路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当他跟家里人打完视频电话之后的那种重生感,看的人自然能完全代入柳的视角,也知道了这一切背后的原因,不用喊口号,也没有突发恶疾,更没有声嘶力竭。跟杨光慢慢说着是怎么被桑德渗透,怎样提供了核电所情报的全过程。整个情绪的递进,真的看得太解压了。坏人落网肯定是爽,但是因为人物的塑造成功,让人对柳有一种莫名的怜悯感,他坏,但是坏得不彻底,他只是太自私,自私到失去了底线。
间谍从来就不是电影里面戴着礼帽的神秘人,而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正在被生活压垮的普通人,是被诱惑到失去底线的父亲、丈夫、同事、或者邻居。
柳的整个堕落轨迹,就像是他说的那一句话一样,“如果让他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被渗透”,这句话就像是一记重锤,锤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上。一个事业有成的集团总裁,在桑德三年的温水煮青蛙式示好后,因为妻儿被挟持,从而沦为泄露国家机密的罪人。
这一段我很有印象,弹幕里有个人嘲讽说,这个剧情不合理,太假之类的。我想说,但凡翻开国家安全部公布的真实案例,有多少科研人员,公职人员因为子女留学、家人治病的问题,软肋被境外势力拿捏,从而成为跟柳一样的罪犯。“老套”有时候,他是“真实”的近义词。
二、谢小曼这个角色说实话,给我的感觉就没有柳有着那么大的冲击力,但是她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类型。卢卡披着新锐作家的外衣游走在情报战场边缘。他对谢小曼温柔体贴的情话,转身就变成刺向国安防线的利刃。
而这种披着这种“枕边人即间谍”的设定,被不少观众吐槽“不切实际”,但现实远比戏剧更荒诞。说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个女科研人员,就是被境外安排的间谍,以“完美伴侣”的身份,通过三年的渗透,最终对我国这位科研人员进行策反,从而获取我们的机密资料。
我们习惯了用上帝视角评判角色的选择,却忘了在真实生活里,当披着温情外衣的陷阱降临,又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
三、赵亚苧的复杂形象更像是一面人性棱镜,她折射出人性的灰度。她在利益与信仰间摇摆,这种不片面化的塑造被批“人设混乱”,可真实的间谍斗争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对错。那些抱怨“看不懂她立场”的观众,或许从未想过,现实中的间谍可能白天是合作方高管,夜晚就成为情报传递者——他们的身份切换,比电视剧里更隐蔽,也更令人心惊。
与杨光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她像是在暗中处处为杨光提供帮助,但是在詹姆斯的委派下,她像是一把尖刀,刀刀砍在国安防线最薄弱的地方。
她是成功的公关人,也是善解人意的女伴,更是完美的间谍。多重人格在她身上几乎都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完美。
而即使是这样完美的间谍,她也不是超级特工,这个剧最真实的点就在于这里,打破了许多人的滤镜。杜克、雪莉执行任务时用的滑翔伞潜入、监控干扰,这些看似“不够炫酷”的手段,恰恰是当代间谍活动的真实写照。当观众用“没有大场面”贬低这部剧时,何尝不是在消解隐蔽战线上无数普通人用智慧与勇气铸就的防线?
当我们嘲笑剧情“离谱”时,真正危险的,是对身边潜在危机的麻木与轻视。毕竟,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的蝴蝶翅膀。
嘲笑剧情“离谱”时,真正危险正悄然接近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