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感动人,把主人公的故事讲得很好。但其他线索难免有些问题,比如女儿线。女儿女婿之间的几次“矛盾”缺乏足够多的铺垫,有些突兀。背后是两个问题,一是女婿究竟放在哪一方,创作团队没有明确地想清楚,因此有些别扭。另一个是女儿(新一代女性而不是母辈们)的女性主义故事怎么讲,似乎还不够有力。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今天女性主义阵营主要发声的就是这个世代,但这部电影却好像不知道怎么叙述她们的故事,女儿在面试现场突然发作和得到工作后突然不站在妈妈这边,也是这个原因。女儿形象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个人对抗群体/结构的执迷,前期其实女儿是黑暗家庭的透气孔,但女儿突然反转,老同学也都突然“不巧”,仿佛这样才能把主角个体逼上绝路(正路?)。

第二个大问题是本来最期待的“娜拉走后怎样”,似乎也不太有说服力,而是用一些浪漫化的大自然影像,或和家庭中打光的对比,来反衬。但在直播能够自养之前,所凭依的“底气”却仍是“国家”发给退休工人的每个月2000块钱(还有车贷)。钱虽不多,或可解决鲁迅担心的娜拉“饿死”,但是否“回家”,回家之后如何改造家庭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主人公的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因此许多地方能立住,但女儿是虚构的,就一塌糊涂,这让人质疑创作团队虚构的能力,而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不是改编真人真事的能力,而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可能的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创作者似乎是匮乏的。

另,姜武演得不好,火候把握不准,女主就好得多,女主父亲戏份有限但也演得很好。总体上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