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的长河中,《藏海传》曾凭借“权谋复仇”的旗号与强大的演员阵容,激起千层浪,开播时万众瞩目,收官时却口碑骤跌,成了典型的“高开低走”案例。这部剧的折戟,根源在于创作者对权谋叙事的理解偏差和创作诚意的匮乏。
从剧情逻辑来看,《藏海传》可谓漏洞百出。男主角藏海的复仇之路,犹如儿戏。他为靠近仇人平津侯,竟选择在其眼皮子底下参与皇陵修建,这“灯下黑”的操作,实在侮辱观众智商。反派平津侯灭门后,既不彻查幸存者,也不清除潜在威胁,反而给藏海留下诸多复仇线索,让这场权谋博弈如同小孩过家家。还有藏海在赵尚书院公然暴露身份,士兵在翻车事故中集体“失明”,所谓的“智斗”沦为编剧的自嗨。
人物塑造方面,主角藏海的人设充满矛盾。前一刻还在隐忍筹谋,下一秒就因看到父母衣物当众痛哭,情绪失控与复仇者的深沉人设严重不符。肖战的表演虽在个别爆发戏中有进步,比如皇陵对峙时声压表现尚可,但整体还是显得过于紧绷,骑马戏的姿态僵硬,与黄觉的老辣气场一比,差距明显。配角群像更是惨不忍睹,张国强饰演的皇帝被批“龙袍穿出连长气质”,声线、仪态全无帝王风范,朝堂上甚至被臣子压过一头;梁超饰演的谋士,喜剧演员的油滑彻底掩盖了角色应有的睿智,还出现补丁道袍、现代手表穿帮的笑话。
制作与叙事的割裂,也让观众大失所望。虽说服化道和摄影构图达到了中上水平,但制作上的用心,掩盖不了叙事的崩塌。导演郑晓龙用严肃历史剧手法拍这部架空爽剧,宏大镜头与悬浮剧情格格不入。特效场面粗糙,动作戏拖沓,探秘戏份简直是视觉灾难。剧本架构松散,支线泛滥,主线复仇的张力被严重削弱,观众在冗长的权谋游戏中渐渐失去耐心。
曾几何时,《琅琊榜》用七年光阴精心打磨出梅长苏的复仇传奇,每个细节、每场智斗都经得起推敲,人物形象饱满,剧情环环相扣。而《藏海传》仅用四十集就证明了:没有扎实的剧本做根基,再华丽的权谋外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藏海传》的失败,为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当创作者只想着靠热搜和流量吸引眼球,却忽略了剧本的精雕细琢和人物动机的深入挖掘,最终只能产出徒有其表、内核空洞的“伪权谋剧”。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回归创作初心,尊重观众智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站稳脚跟 。
《藏海传》:权谋的皮,空洞的瓤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