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二评这部电影,褪去电影内容本身传递的讯息与情感,这部电影其他细节也让人沉思。
1) 这是一部关于“精英老人”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老人是贫穷的。 他们每一个都身体健康,很有活力。他们家境良好、接受过平均线及以上的教育,有自己的住房(位置高级),可以轻松地支付三不五时去国际饭店喝咖啡的费用。他们在物质上完全不需要依赖子女,而他们的子女也过得不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这些老人从不看电视、不刷短视频,不看直播。在现实中无所不及的网络似乎离他们很远,他们用手机主要是完成沟通的功能。这些老人是落伍不会吗?显然不至于,这更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让我沉思的是为什么现实中那么多老人沦为网络各种直播短视频和传销的俘虏呢?是他们意志薄弱吗?应该也不会是,相信背后有许多更深刻的因素在左右着人们的选择。
2)子女对于父母想要找另一半的态度也很让人回味。小汪在误以为老汪要给他找后妈的时候,除了情感冲击,本能的反应是理解支持但是不接受再生一个孩子,看似玩笑的对白,对于上海人是完全心神领会的,因为其实小汪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底线:不能影响自己的继承权和今后的财产分配。许多上海老人都非常富有,而财富大多集中在房产上。我不知道其他城市的子女是否有同样的默契,但小汪的态度是否会形成社会对老人寻找新的伴侣的一种期待呢?毕竟对于子女来说,好处显而易见。老人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独立养老而不依赖子女。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流动资产,而子女可以少操一点心,也不影响今后主要财富的继承。 另外一方面,老人自己的钱,却因为种种社会和子女期待不能完全自由支配,又何尝不让人感到不公呢?
3)社会对于老人之间彼此寻找陪伴或者伴侣的态度。影片没有明说,但是1)老金借助相亲角找陪伴;2)美琴上门,因为老小汪吵架而被邻居们误会难为情 这些小细节背后就是社会,哪怕开放如上海对于老人重新寻找伴侣的一种默认态度了。“老不正经”这样一句话,剥夺了多少老人寻找余生幸福的权利。在这部电影里,虽然老汪最后试图走出去,但是他仍然是依托一个小团体而不是跟美琴一对一单独行动,可见传统道德影响之根深蒂固
也许有人觉得此片不接地气。在当下的大环境,无数打工人消费降级每天拼死拼活地赚辛苦钱,而这些老人却衣着光鲜,动不动高消费,有点“何不食肉糜”甚至“无病呻吟”。但是其实不是的。这部电影反而揭示了哪怕拥有财富健康自由也无法逃脱的老去,失去另一半和逐渐无能为力的命运。金钱的确可以帮助老人更舒适地调整自我、建立朋友圈彼此帮助,成为子女的隐形财务后盾而不是包袱,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社会更多的开放理解和支持包容。
《菜肉馄饨》的未尽之意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等待达利》观后感
在国航飞机上看了这部影片,哪怕音效不佳而且我也很困,仍然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影片看似在讲述一个餐厅或者一个厨师的故事,但是我从中感到的1)当我们仰望传奇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传奇2)无论是专制的警长这样的当权派,还是各种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