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我们都知道在面对选择时,一个是聋哑父亲一个是有钱的母亲,我们应该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安稳的母亲。但木木依旧选择父亲是因为早熟的她知道父亲不易,他很难和别人正常的交流,她不放心自己的离去让父亲孤立无援,因此她连学校也不去,后来愿意去学校也是因为知道父亲内心的期许同时明白只有自己去学校,才能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那样母亲不会觉得父亲耽误自己成为正常人。但后来她发现父亲的伤痕,幼小的她知道父亲一定在干着某种危险的事情,所以在公园吹笛子时,她尽可能的安慰着父亲,稚嫩的眼睛流露着悲伤的泪水。直到她跟着父亲上了车,她看见父亲要撞上去时,立马出声制止。但她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埋怨怪罪父亲,因为她知道父亲是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此刻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会给父亲带来负担,所以她选择了母亲,希望父亲一个人也能好好生活,不要为了自己去干危险的事情,其实故事叙事能够感受到刻意的苦难,但生活就是充满了未知的事情,这些艰难体现了父女之间默契的爱意,父亲是无声的,但父亲对女儿的爱,充满了力量,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愿女儿更好。当然也有争议的时候,在医院拨打电话犹豫的时候,他在权衡女儿的安全和女儿的抚养权,因为他知道这个电话打出去后女儿的抚养权就很难拿回来了。还好他选择了打电话而不是隐瞒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
对于电影镜头总体来说也算是不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马一次次撞车时与木木镜头的转换,在接连几天重复的日常后,小马从秋千上醒来,那架秋千和木木满脸笑意荡秋千相呼应。在这个镜头产生的一段对话也挺值得深究。小马说鲸鱼没有声音,但木木说:它的同伴会听见。正如聋哑人,他们的世界无声,但懂他们的伙伴会通过肢体通过眼神知道彼此的心意。电影中还有一段镜头让我觉得挺有意思,和小马一起时,木木只能穿着校服吹着塑料的笛子,但和妈妈在一起后她有了漂亮的小裙子和精致的笛子,她也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老师,只是这个时候的木木不会脸带笑意的看着窗外,和父亲无声的手影也只剩下自己。
看完电影整体思考了一下,我有可能更希望电影能多些日常叙事,聚焦聋哑人的日常生活,当然如果过于细致有可能就是另一种片子了,但我个人觉得日常一点的更能体现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群更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但也很惊喜电影中有很多演员是真正的听障人士,一瞬间感觉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深刻。看着片尾那些视频中的普通人,很开心他们的日子不像电影般充满波折,能够开开心心的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如果说看完电影有什么想法,那我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听障人士交流时能多些耐心少些抱怨,平等的正视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身为公民的权利。让他们不要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格格不入的。他们难以发声,但不要妨碍他们内心对世界的热爱,他们也能用无声的力量去表达自己汹涌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