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现场看过这些‘大作’的人光看看这些‘影评家’们的访谈似乎还觉得真的是什么大师佳片嘞。

实际上呢,首映现场全厅嘘声不断,映后导演带着演员狼狈逃跑,豆瓣清一色的一星烂评。

一个如此不堪入目的三角恋玛丽苏烂俗爱情故事,嵌套上崇洋媚外的自由召唤和对内地一切的踩一捧一,配上古董一般的电影本体。除了叙事真的非常符合布尔乔亚审美是一文不值。留子们是不是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误解?这种东西能拿到龙标还被平遥这么推?

你说先锋?里面的戏剧确实是有趣的,欧洲景观也很漂亮,但是导演显然不关心戏剧,而只是把戏剧变成了简单的一个符号:我们欧洲很文艺,我们欧洲人很热情,我们欧洲人尊重女性,我们欧洲人不用被封建压抑。一到国内好家伙,刻板印象全往齁死人的程度写。

不否认这些差异,不否认这些问题,而的确艺术也不负责解决问题。但是这个导演一来不用现实全用想象,二来往死里夸张,真的很像投名状。

结合一些片子,发现一个最近的现象:许多新入行的导演(容我冒昧,女性为主)的生活完全与社会大众割裂,不事生产也不做调研,被困在“精英”“文艺”圈层的信息茧房里,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只有从上到下的听闻,观点普遍经过同一圈层的极化。选取题材只能找一两个自己身边茧房之下看似“社会大众”的例子(以爱情关系为主),着重的去移情其中的“不幸”(以与自己立场相似的主体为主),并将其视为一种肤浅单薄的二元对立问题,以泄愤和共情作为创作出发点,充分运用想象和构建而不是调查研究进行写作。同时顺便展现自己“精英”“文艺”的审美趣味和审慎讲究(以及一些很自然的崇外),构建一套布尔乔亚式的鄙视链体系,以求获得同一阶层的共鸣。而电影这个媒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询唤功能,你拍的再烂都会有人被询唤从而与你共鸣的,毕竟这样的人真不在少数。

电影其他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吗?分镜毫无设计,一看就是导演开摆让执行和摄影free的,就管能看了。演员的表演很尽力,但是这个导演的本根本没什么空间来演的。景观化的中产阶级生活神话,和现实八杆子打不着。女性困境?你管这就叫女性解放?拜托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啊。。

中国电影到底还是个靠关系的场域啊,真烂。要不是导演现场带着演员走了,不然映后肯定得问问这姐姐,是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感觉很丢脸啊?

这种片入围平遥你究竟靠的是什么关系?都什么水平啊?中国当代电影创作者真就这水平?观众挑几个上去都比你能拍。

和这个片能共鸣的朋友,很抱歉我这么措辞。但是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多去关注一些客观实在的世界,去看看除了咱中产free play留学随后升迁的成长之外的其他人生路径。我们需要触及现实的电影,需要拓展边界的电影。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电影。

其实最好的态度是不评价,少说话。但是实在忍不住。哎。

那些影评自媒体好像真的是能买的?全都在给这个导演站台,发各种通稿,这真的太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