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这几年口碑翻转了,虽然大部分的炮火集中在服化道和周迅的妆造还有她作为一个“感受派”影后演技口碑崩盘……但是:

我想说!这个剧的根本问题根本不是这些啊啊啊啊!

这个剧之所以经不起推敲是因为主角爱“摇香菇”吗?是因为“主葱烩”吗?是因为皇帝说“长长寿寿的啊~”这种话吗?

No! 是因为从一开始,从榴莲籽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开始,她就没有真心爱过自己笔下的角色,各路所谓的反派都不用说,甚至是看似疯狂叠了一身buff的女主角都没有被真正的爱过。

我记得某位名人或者某个电影里面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写一个好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真诚。”

什么是真诚,真诚就是去爱自己笔下的角色,而不是出于某种目的去创造ta,那这个角色大概率是失败的。

如懿传里面不被爱的角色,可以分成两类:女主和其他人。

其他所有角色那种不被主创所喜爱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存在的意义90%就是服务主角,令妃学昆曲被塑造成不择手段是为了衬托主角的人淡如菊,海兰对主角的绝对诚服是为了说明主角有人格魅力,因为主角得是人淡如菊的,所以海兰做的计谋就是主角不可说的恶的意志衍生……

还有剩下10%不真诚的部分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说,榴莲子为了“反琼瑶”而故意把令妃刻画成非常扁平,没什么层次的恶人,和还珠里的令妃割席,可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特立独行”,说白了也是为了某种目的,角色因为不被爱,所以不自洽,难以让人真正喜欢。

很多人可能会说榴莲籽应该是超爱主角的,处处给她叠加各种buff啥的……对此我想说nonono

如果说其他角色是“工具人”,那作为女主的如懿就是更难以察觉的“皮套人”。工具人的作用是为主角服务,而皮套人为作者服务。榴莲籽作为大婆教教主,她的如懿从来不是一个在她的爱中诞生的角色,而是某种幻想的容器。如懿那种“虽然他身边女人很多,但还是要活在对失去我的痛苦中,我才是真爱”的那种塑造,其实是榴莲籽对获得这样的爱的幻想的一个具体表现。如懿就是她空洞的容器,她给她叠的所有buff都是在这个空洞的容器上贴的,作者认为好看的装饰品,其实是隔着屏幕给自己脸上贴金,因为从未拥有被作者理解的人格,所以她的所有特质就是呈现割裂着的一种很不自洽的形式。

其实如果如懿是被主创爱的,她身上的不自洽和拧巴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复杂人物的个性。

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自命清高,外表慈善其实内心阶级秩序分明,表面人淡如菊,但其实十分喜欢爱权力的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很有特色的人物。

But 因为如懿的皮套人属性,我们看到了包括但不局限于:

她姗姗来迟,在窸窸窣窣的“青樱格格”中艳压群芳——作者于是带入了自己,暗暗地爽到了,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笔下的角色,而只是一味希望她拥有被人羡慕的,被人崇拜的特点,并将这种被认可的假象移植于自己被认可的渴望。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我说的爱一个角色并不代表我们在现实中完全认同ta的价值观,(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有时候我们现实中爱的人也并非做什么都让我们认可)但是要真心实意的不带目的去想ta所想,与ta共呼吸。

比如说安陵容,她的价值观和恶没有人会真的认同,但我相信陶昕然在出演的时候是真心实意与她共情的,是爱着这个自己参与刻画的人物的。

“认识一个人唯一的方法是不抱希望地去爱一个人(The only way to love a person is to love them without hope)”反之亦然……如果我们能真正的理解我们的角色,我们就是爱他们的。而如果我们爱他们的,我们自然会理解他们。

无论如何,真诚是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