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重看。一种新的电影可能性,再一次将电影与Medium Specificity联结起来--它给了我们再次回到电影院的理由,因为在电影院里,这部电影才有存在的可能。并不是因为所谓老套的“迷影情结”,而是因为只有电影院才能够展现高清数码摄影如此细腻的质地,而最后一幕,我们也正是因为两种不同质地,同时也是不同年龄的影像的张力而被打动。最喜欢养老院的那场戏,因为我们过于清楚地看到了衰老,同时,机位的重复(比如Juilo的住所)因为每一次fade in/fade out(或许采取片名的隐喻--fade in/fade out代表着我们闭上了眼睛,又张开了眼睛)之后迎来的含蕴着过量细节的影像而得到消解,因此我们可以说,一种崭新却又朴实的slow cinema诞生了,它不同于蔡明亮或者阿彼察邦,它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无趣。与fade in/fade out剪辑紧密相联的是叙事的视点,呈现在银幕上便是,几乎我们每一次闭上眼睛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Miguel,外部的世界被节制地省略了。另一个问题便是,无论是李安的《双子杀手》还是《闭上眼睛》,为什么超高清的数码摄影机总是对准衰老的面孔?好像我们拥有高分辨率的目的,只是为了看清楚那些沧桑面孔上的褶皱,这种清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年轻,与沧桑的面孔与建筑之间的张力,究竟来源于何处?或许这种清晰-衰老之间的张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应着一种无奈与讽刺--这样的电影终究无法将观众带回到电影院,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用昂贵的技术去拍摄生活的无趣。(另一个冒出来的问题是,当银幕上呈现出来的是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清晰,同时也是比之前的电影更接近我们生活样貌的影像时,电影的性质,或者说更细微的什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