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五集开始倍速的。电影叙事感没看到,笑点没看到(鉴于编剧定位是轻松愉快剧),故事讲得好散,很多地方太莫名。想了下可能因为观众处于“被告知”而不是“去了解”,缺乏适当的暗示引起共鸣。比如女主突然加入舞蹈,女主突然和画家男之间的暧昧,只说几句俏皮话根本不算认识,中国人讲感情逻辑和英美不一样,这种情况放在英美剧适用,放在东亚就很奇怪啊。还有可能是演员之间缺乏火花。婚嫁基金一开始说要结婚,后面又说不需要结婚,所以之前营造的紧迫感就变得很怪?总之,编剧讲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看完这个之后又刷了一遍伦敦生活,对比太大了,无论是演员还是叙事。《假期》也许是在说榴莲的孤独,然而从演员的表演看不出那种悲伤的底色,对比菲欧比的表演,虽然无时不刻没在笑,但是就给人一种下一秒即将哭出来的感觉。
“寻父”这个主题也太令人无语了。我不理解女主到了三十岁还有那么重的寻父情结这样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被编剧当成一种新女性形象model展示。“没爸”竟然被女主当成妈妈自私的证明,我真的需要费力理解这种逻辑,爸爸是什么好东西吗?世界上多少人宁愿没爹。事实证明没有男人的家庭更加温馨和谐有成就,比如谷爱凌。而既然女主这么敏感又善感,想必她不会没有察觉这个社会上的性别暴力,所以一个三十岁的断奶这么久的人了还这么想要一个爹是正常的吗??
编剧每集换个话题,但每个话题都只是泛泛带过,结尾再来一段独白升华。编剧说自己不想做鸡汤,那为什么要用鸡汤的形式讲故事呢?最后我看到的东西就是鸡汤也没做好,故事也没讲好。别别扭扭做出来一副似鸡汤非鸡汤的东西,鸡肋汤。
画面和布景、造型很精致,野心很大,但人物形象、故事、内核感觉每个都没做好。没有找到能够打动我的东西,哪怕是母女情这个最讨巧的话题呢,都没做出任何超出刻板印象的东西。唠叨洁癖控制欲爱美强势的母亲,叛逆渴爹想摆脱控制的啃老女儿,刘闵之除了做母亲之外就没有别的展示了,而众所周知刻画一个母亲最好的方法就是刻画她不当母亲时候的样子。刘闵之作为一个三十年前单身生女的女性,肯定身上有点特立独行的东西在,为什么不去讲讲这部分的她呢?“梦想啊,自由啊”,歌词光这么唱了,编剧你倒是展现一下啊!
不仅母女情,其她主要人物、主要关系都很单薄,即使是女主也没有好好完成编剧的野心。她扶女士,私以为就是一种fuck the world的混不吝和无赖气质,然而编剧除了让女主和上司吵架还会干别的吗。fleabag的颓废和混不吝来自她内心的黑暗与恐惧,来自好友死后秩序感的崩溃, 来自她天性的幽默感,她处于“努力向上蹦哒一下”和“蹦哒了也没用就这样吧”之间徘徊。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堕落,才能显示出主角的坚强。然而整个《假期》给我一种感觉:榴莲生活里并没有足够的挫折显示她的她扶,由这样一个人来号召大家“be tougher”是否有点缺乏说服力?只看到最后一集她抱着植物大喊刘闵之我好孤独,前面榴莲明明看起来蹦哒得很欢,她并没有那种深层的焦虑和悲伤感,所以为什么要tougher?我想这也是演员的问题,她做那些超出常规的事情的时候感觉只有表层的愉悦情绪,没有深层的其他情绪。
如果说伦敦生活像一篇散文,形散意不散,没有故事主线,人物情绪就是主线。可《假期》只有形散,没有意不散,榴莲的情绪并不是一条可以追踪的线,她的成长也不是,所以观众点开下一集是为了啥?
另外想吐槽下国产剧的妆役,洗澡的时候都化浓妆有必要吗…………太出戏了!
优点大概是聚焦女性形象够多,主要角色含女量高。看出编剧想搞“她文化➕短剧”,作为起点希望后面能有更多进步的尝试吧……据说编剧拉了好几部英美短剧,除了伦敦生活还有哪些?有时间分享下,应该都比这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