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完全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政治理论才是研究领域。
我想不受哲学蒙蔽的视野去看政治。
写作是一个思考过程。
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纵火案和非法拘捕。不再旁观
锡安组织
反犹言论
母亲:我们不能屈服。自己要保护自己。
14岁时确定了要读哲学,读康德,对于理解的欲求????
雅思贝尔《世界直观哲学》14岁
齐克果,神学
对她来说哲学和神学是重叠的,而修希腊语是因为喜欢希腊诗歌。
在“犹太少年之回归”组织工作
不是被1933年希特勒当权震撼到。政治性的事物就是个人的命运;纳粹“一体化”政策,意味着所有人都被一体化了,对个人来说,问题其实不在于敌人做了什么,而在乎我们的朋友做了什么。许多人当时是自愿加入一体化的,仿佛在一个人四周形成一个抽空的空间。
离开德国时,决定不再与知识学术圈来往——他们全部沉沦于一体化。????“如果人们是因为身为一个犹太人而被攻击,那就要作为一个犹太人来防御攻击。”从纯粹哲学转变为实践。
“理解”,关于犹太人的工作,纯粹是政治性。政治理论教授,去了美国定居。远离家乡唯一的眷恋是语言。????与法语、英语保持距离,刻意保留德语,德语诗歌总是徘徊在我记忆深处,即便是最痛苦的时候。母语是无可取代的。如果人们渐渐忘记母语的话,人们在自己的语言当中具有创造性的就会跟着碎裂了,这时候语言也会剩下一些固定的习惯用句。
1943年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实际存在时,是最震惊的。过去人们的观念认为,凡事都是可以弥补的,但这件事是无法弥补的,我是指尸体生产工厂之类的。
谈回国:在那样的深渊里,应该有一个谷底。那些人(曾经的朋友反犹)“沉沦服从了”希特勒。那么一般的、最大的体会就是有一股很深的感动。离开15年,现在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德国,有距离感。
著作引发的争议(讨论阿希曼的书):在这本书里,我没有在任何一处责备犹太民族没有起身反抗(这是别人说的)。而对于作品用语(tone)不够悲伤,我没什么可说的。????“我只知道,我可能就算知道我要死了,死前三分钟我都还是会大笑。”
✨“事实上,我只爱我的朋友,而且就再也无法去爱别人了。如果因为我是犹太人,就说我特别爱犹太人,这是需要商榷的。”
——组织总是一种与世界产生关联的情况下出现,我是说:把所有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事物组织起来,一般称为“利益”,这利益在组织行为中,而在这当中是要与世界产生连接;一般说的“爱”是指人们直接的关联,这当然绝对存在于真正的爱当中,某些意义上也会存在于友谊,这是直接去谈人,而涉及与世界的连接。…人们总是把爱带上谈判桌,然后再说我是个邪恶的人,我总觉得这根本是个灾难。
????人们为了自由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了。
????“失去世界”时的犹太民族有一种美好:这是一种“立身于所有社会连接之外”,一种我从我母亲身上强烈体会到的“完全毫无偏见”。
对她的作品,唯一有价值的问题:就算世界毁灭,也要说出真理。关于艾希曼那本书其实并没有触碰到这些事。基本上,这本书并不会真正阻碍到任何人的正当利益。????“事实真相”:问题只关于事实真相,而不是关于意见想法。(历史学没有节操,为国家服务,为了某些非正当利益而隐瞒历史,其本身应该是事实真相的守卫者)。席勒的诗歌:“若征败战输,歌声沈默不复,愿让我为荷克特辩护”;希罗多德:“伟大事迹来自希腊人和外族”。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思考过程可以不依赖于个人经验。所有的思考都是一种反思,对事物的反思。在工作和消费中,人类就真的完全只会退化到自我封闭,退化到只剩生理需求。在工作当中,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性就是退化到自我封闭,然后当中某种程度上,所以要根本上重要的活动就都变成消费。
????《人的境况》:“根本上朝向世界的经验”,这里说的是最高等级的洞见与经验“越来越脱离了一般人类存在的经验视野”——对于国家领袖与专家也是如此,他可以一无所知,请教于立场不同的专家。“在人类存在的重要面向当中,行动的能力局促得很小。”????人类所共存之处,不管在哪种伟大秩序当中,都会建立公共利益,然后就会建出公共领域。现在任何的公共利益都会涉及到某种人类团体,…国家领袖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异原则并没有太大。
????与雅思贝尔的对话:坦率无私,令人信任。理性的自由理念。
????雅思贝尔《公共领域的冒险行动》中“人性从来不是从孤独当中获得的,也从不是将著作转交给公共领域就能获得的,只有将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人投入到公共领域的冒险行为当中,才能得到人性。”——阿伦特评论:1)言说也是一种行动,2)我们开始做一些事;简单具体地说,人不知道到底别人会怎么做,这是一种冒险行动;这种冒险行动之所以可能,是在于对人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