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否则到死也等不到那个一切妥当的时刻。
影片倒叙、插叙的同时又是过去和现在的双线叙事。围绕为何要走、为何没走,为何最终走成的三个主要问题展开故事。除了以上叙事结构,多次闪回让两代母女线形成交错和对照:老辈已经完全站在了上代意识形态立场,并要求女主和她一样为男性让步;而小辈关系中从母亲沉沦女儿劝离,到女儿重走母亲老路又反过来成为绑架者,最终反逼母亲觉醒。
没有普天同庆,只有喜忧相左,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听到的只有吵闹。看着女儿与丈夫推杯换盏融成一队像极了早先招待亲戚朋友们的场景,烟头、乒乓球散落一地。帮也没人帮,叫也叫不应,这才让女主意识到自己从来都是孤身一人,只有立刻逃离才能获得解脱。这些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鸡零狗碎、错综复杂、因因果果都只能是一团乱麻,等待并不能解开它理顺它,那便一刀斩断好了。
婚姻家庭这个对女性囚禁更深的牢笼被具像化:阳台铁窗、厨房隔断,还有人吆五喝六地敲着窗。于是她有了挥刀向己,有了不顾一切甚至疫情封路也要出走,挣脱枷锁。
片中有很多情节细节让人触动,艺术确实来源于生活:丈夫好个说教PUA达人、尤其爱唱反调;只顾自己却善用道德情感绑架;好面子讲排场,只给外人办事不为家人操心。恨铁不成劝离的女儿,一边对父满心怒气,一边对母加重负载。看起来已好于大多男性的女婿,常常嘴炮,却很少付诸行动。生活可比大戏精彩的多,气煞人也。
但即便是大家口中的同款父亲,在片中也过于纸片化。时代共性可能让他们坏的步调一致,反过来想会不会也可能有其他因素使其好的不尽相同?如此塑造似乎让整片叙事逻辑更能成立,更易激发情绪,更好呈现出完美受害者。但有概率会让看过影片的男性觉得自己还不差,至少比他好,于是带来反思性减弱。
好在影片有丈夫和女婿做对比,事实看来并不是个体问题,个体有个体的反思方向,政策有政策的改善空间。
走出去路就宽了,决绝勇气令人热泪盈眶。
片尾超爱的《心要野》恰如其分,后鲨的孤独,自由且洒脱,勇敢而悲壮:就这样,随便吧,嘲笑我们的孤独吧,我们生来不属于什么地方。
咏梅好,吴倩也好,都是好表演。愿妈妈们也还能像片中李红一样,勇敢做自己,大器可晚成。爷们儿多动手干活,少动嘴皮子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