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像正弦曲线,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弱肉强食,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谋权篡位的人很有创新进取精神,春秋第一县,古代装甲车,“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鸣惊人”,春秋铜器,老子庄子,楚辞,章华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鸟书。

讽刺的是端午同时纪念的伍子胥和屈原,一个是想灭一个是想救楚的。

人们通常认为,中西文化交流是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然而早于广为人知的丝绸之路四个世纪,楚国就早已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并创造了一个与西方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东方楚文明。

楚国文化的气质,与功利主义反差极大,楚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楚国扩张过程中,王道与霸道兼用,武力与怀柔并重,虽然兼并了许多国家,但是对一些小国,是存而不灭,使之长期成为自己的属国,即使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热衷扩张,却并不致力于掠人为奴,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表现出强烈的人道精神。

秦始皇死后还不到一年,楚人陈胜、吴广就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楚虽三户,而能亡秦,这一事业由项羽完成了。秦文化如火,虽然壮烈绚丽,却很快烧尽了一切;楚文化如水,表面柔弱,实际持久,它的灵魂如同九头鸟一样,很快就死而复生。公元前202年,昔日的楚国百姓,沛县人刘邦登上了皇帝的位置,那些和他一起推翻秦王朝的昔日战友,也大多是楚地之人,在政治体制上汉承秦制,在文化上,汉承楚制。楚文化像它的图腾,浴火重生的凤凰,依然以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