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颗令人困惑的星球。这部片子给我传达出的最大情绪,就是这句话。
作为一个青年,我将将工作两年有余,左脚踏在互联网凹槽培育出的青少年亚文化洼地,右脚则走向日渐成熟却也渐渐了无生趣的大人世界。所以分外能理解剧中角色,成年人的苦闷与压抑,未成年们的不解与愤怒。这是个混沌的时代,尤其是当大人将目光投向子女时,以往那甜美天真的刻板印象,已被互联网算法裹挟着社交网络,暗暗吞没。
正如第二集,男督察进学校查案挖动机,问些有的没的。直到他的儿子看不过去,将其叫进休息室,才震惊地知道,二八法则、incel与emjio这些网络用语在初中生圈层的含义,充满贴标签、身份暴力、歧视霸凌与有毒男性气概的。
成年人被邀请,才看见这少年人世界的冰山一角。一如本集开头,女警察暗骂这学校弥漫着一种躁动荷尔蒙,涌动恶意的臭味。有别于成年人的、中间有一道隔阂的小世界
所以我很喜欢第三集的设计。杰米与女心理医生在房间里对峙。犯下了杀人之罪的13岁少年,失去了社交网络的帮助与煽动,近乎赤身裸体般地,要动用全部自己,才能对抗面前的成年人。
可一旦触及男性气质的范围,杰米非常敏感。谈论到父亲对家庭的隐形伤害,他第一次摔椅子震怒,讨论到他认为自己很丑这件事的感受,第二次摔椅子震怒。这两者无疑都是埋在他心底格外强烈的隐痛,构造着他的情绪。
也是这些暴怒,揭开温情脉脉,一脉平常的面纱,让这只装可怜的幼兽露出稚嫩的獠牙。
杰米固然会利用大人对小孩子的刻板印象装可怜、用隔离的方式将大人留在大人的世界,他留在小孩的世界,刻板印象里,两个世界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可除此之外呢?就无所适从了,他不会跟成人沟通,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他只能下意识地跟着自己的情绪、每个第一反应,每个大人的误解/不理解去做判断
后面谈及被杀死的同级生少女凯蒂。可谓是incel本性大爆发,既渴女又厌女,贬低凯蒂,又厚颜无耻地想要趁虚而入。这作为战略其实不失为良策,可他偏偏是这么地理所当然、物化女性,令人作呕。但与此同时,他又是被欺凌的、被霸凌的。
这种纠葛的复杂性,也让心理医生心情阴晴不定,尤其是杰米展露进攻性、想要反制她后,她进入保护自我的模式,不再有开始的友好姿态语言,而是冷漠地板着脸,审视这个犯下杀人罪行还不断使用孩童特权为自己开解的半大孩子。他真的是孩子吗?他怎么就犯下这样的错。
最后,这段心理评估被医生单方面终止了,最后关头杰米试图挽回。他流露出的神情非常矛盾,又渴求理解认同,又试图震慑。
心理医生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暗自落泪。此处的落泪我忍不住联系杰米最后一个问题,“你喜欢我吗?”
要我说,心理医生肯定喜欢过杰米,不过,这只是一个成年人对配合工作的孩子的喜爱。所以进入对峙状态后,心理医生显然被吓到了,杰米的连续诘问肯定戳中了她内心本想压抑的恐惧,只是专业素养进入防御状态。
此刻的心理医生,让我联想到莎士比亚剧,仿佛身为家长的某君王,在得知宠爱子女的背叛后,深深的无力以及世界观崩塌了一角。
但要我说,主角杰米最恶、最令我心有戚戚焉的一面,反而是那种无处释放的、平庸懵懂的恶童性。若相比较,三岛由纪夫尤爱写试图成熟的天才恶童,在他笔下,都是闪耀的智慧、庞大野心与无所谓一切勇气的存在。纵使耽于同性禁色,也至少充裕着肉体的残忍美学。
杰米的摇摆、脆落与无知,与之相去甚远。但也格外真实,仿佛每个13岁的沉浸在失败者叙事、社交媒体的男孩,都有可能变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