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时代命题剧成了影视市场的“必争之地”。从《人世间》北方工业史诗,到《父辈的荣耀》东北林业的兴衰;从《小巷人家》的吴依软语,到《致1999年的自己》的上海弄堂;从《六姊妹》的皖南家常,到《北上》的运河情怀这些作品用一地一城的烟火故事,拼凑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图谱。

...

而今天要说的主角,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北上》,虽试图以京杭大运河为轴心,讲述一条河流与三代人的命运交织,却在同类作品的“内卷”中显得后劲不足-它交出了一份及格线以上的答卷,却未能成为那个“非看不可”的爆款。

《北上》的先天优势在于原著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挖掘。小说通过1900年与2014年的双线叙事,将运河的兴意与民族转型的阵痛紧密相连,甚至被评论家称为“一部运河的历史。但影视改编,显然有所偏离。剧集选择将重心从“百年沧桑”转向“90后青春成长”,意大利人小波罗的北上考察线被简化为背景符号,更多聚焦于六户运河人家的现代奋斗史。这一流量化改编虽然降低了观剧门槛,但也消解了运河作为“文化血脉”的厚重感。有网友直言:“看着看着,运河就成了背景板,故事内核和普通创业剧差别不大。

...

对比《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命运浓缩东北工业转型的史诗感,《北上》对运河精神的诠释显得有些“悬浮”。剧中虽有沉船考古、评话和竹雕等非选元素的点缀,但这些文化碎片如同博物馆里的展品,未能与人物命运形成有机共生。

诚然,《北上》的创作过程显然面临取舍困境。编剧赵冬苓坦言,原著中意大利人的故事线“不符合市场需求”,因而选择强化现代青春叙事。这一选择让剧集更贴近年轻观众——比如加入追星、互联网创业等时代标签,甚至让白鹿以黑皮钢牙”的颠覆造型演绎角色成长,但却不知,这种“接地气”的尝试反而用力过猛,引来不少观众的吐槽,甚至直言《北上》高开低走。

此外,剧中对“运河精神”的诠释仍停留在“闯荡奋斗”的泛化层面,缺乏如《六姊妹》中皖南女性命运与地域经济交织的细腻洞察。当花街五子纷纷北上,“运河”从叙事主体退居为地理标签,这部剧便难以在《人世间》级别的时代命题剧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那么,《北上》还值得观看吗?当然!

不可否认,《北上》在制作上不乏亮点:运河边的跳水、偷西瓜等生活场景,让花街的烟火气跃然屏幕;胡军、王学圻、萨日娜等老戏骨与欧豪、白鹿等新生代演员的碰撞,也为剧集注入了演技厚度。比如剧中胡军饰演的船老大谢天成卖掉心爱的大船为邻里分红的场景,既是对传统的悲壮告别,也是普通人在时代碾压面前的尊严坚守。

...

白鹿饰演的真凤华在追星和高考的纠结中野蛮生长:欧家饰演的谢望和带着“初生牛犊”的倔强,向不平之事勇敢挥拳,却换来悲痛的成长代价。他们的迷茫与热血,恰是90后一代的缩影——既被时代推着“北上”闯荡,又被运河文化中的“根性”牵绊。而父辈的“守”与子的“闯”,最终也将在运河精神的包容中达成和解。

...

当前,《北上》收视率破3.5%的数据是以证明其市场认可度。而在剧集之外,《北上》的热播更是激活了运河文旅经济--运河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非遗工坊订单排至国庆江苏甚至投入数亿元打造“运河IP”沉浸体验项目……这种"影视+文旅"的联动,恰似运河在当代的"再生"寓言。

可以说,《北上》的探索值得肯定:它试图用青春语态激活古老运河的文化价值,用现代奋斗故事呼应“大运河申遗的时代命题。虽然在同类作品中未能成功突围,成为如《人世间》一般的现象级剧集。但综合来看,它还是成功的。它让大运河进入人们视线,学会去探索运河背后的千年往事。

...

或许,未来的时代命题剧需要更勇敢的创作者——不仅要“借一地讲中国”,更要让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成为穿透屏幕的力量。毕竟,一条运河的“北上”,本可以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而不只是青春剧的又一条支流。

北上 (2025)7.3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姚晓峰 周楠 / 白鹿 欧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