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写给自己记录的~
拆分成两半看完了《Close》,其实本来打算直接呼呼大睡明天纵情娱乐的,但看着备忘录里记下的只言片语,结合着今天的某事发布会还是想写上两句排遣一下现实和影片带来的双重压抑……
还是按照惯例先班门弄斧从影评入手。看完全片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暴力、暴力、暴力!一种情感的暴力……导演从剪辑到灯光画面甚至到衣着都很精巧地安排了多处毫不修饰的对比。故事线上,最直白明了的当属Léo家的花田和天气的变化:花开花落,雨停雨现男孩间的close关系,主人公的心境当亦不同。而在我看来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嫌的,影片中人物卧姿的细微调整也应当是导演希望有肢体语言投射心理状态的尝试。此外,特意关注了一下,整部影片基本没有顺滑的剪辑过渡,通常是直接了当的拼接时空。而若是在电影院观影,我估计大部分观众出来都会感受到画面的忽明忽暗带来的眼部不适。(此处关注的灵感来自《Joker》2019中的灯光设计)影片常常由家中暗色调的画面直接切换到亮到发白的冰球场。画面上的冲击实属够暴力(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但很容易发现Léo在两个场景中的心境正与画面色调相反,对比实在是够强烈(眼睛疼了好一会呢bushi……)。哦哦对了,声音上导演的处理同理,嘈杂的冰球场上主人公有着专注的内心,安静的卧室中却饱含暗流涌动的心潮。镜头语言上前后摄影位的切换,从两男孩平行之位代表延续到后面的前置位摄影给了观众更多的一种男孩永远无法追上or catch the wind的酸涩。
但是,导演费尽心思的为一个名为(C)lose的青少年片子营造这么多暴力感是为何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几乎没花任何力气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答案。因为在另一部法语片中我有着相同的疑问,而且早已得到了解答——《Eté 85》(2020)。这部影片在故事内容上其实同《Close》很相像,只不过《Eté 85》中的男孩要更大,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一些……(请在我坟上起舞也真真真的是惊世骇俗 我很爱)。跑题了咳咳,这个问题的解答多半来自于该片的导演欧容大大的一段话,欧容曾谈及青少年时期并说“青少年时期是忧伤的孵育期,是个幻灭的时期,我们发觉爱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父母的权威、他们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所以是一个所有事情都开始分裂的时期,这是非常暴力的,因为这之前,我们还在孩童的理想化中。”是的,我无比赞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万物分裂的时期。青少年们在社会的规训下经历着由前传统的儿童或少年走向传统的“法律与秩序”阶段的蜕变(参见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一切东西,包括关系、价值观、自尊、内心的秩序都是易碎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正如猫咪在三四个月大是其性格养成期一般,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受到因外界力量导致的自身人格上的塑造。其实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现在仍对这段时期心有余悸觉得有惊无险或者说可能我已经在青少年时期受到人格上不是世俗意义上那么正向的形塑。对于已经活着跨越了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来说,我认为理清我之所以为我这件事很重要,而且大部分的努力要放在对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做受力分析。毕竟本我所在,自我相依嘛,明心知往不会是坏事……
而不得不提的是那些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暴力的人生阶段的青少年们,和那些未能在身体(其实内含了精神)度过这个阶段的逝去的青少年们。我绝不想提出任何所谓成功学or神谕式的人生箴言。一方面我不行,另一方面也没必要。我觉得我有必要且能说的只是:这个时期的你们其实大可表达对人生价值虚无的观点甚至是解构一切的玩世不恭,这些在我看来都无关痛痒。无论是出于深思熟虑还是出于特立独行这也都不重要。而唯一重要的事是你是否能在抛弃了外界的力量之下出于自觉的对某些人类基本精神感到敬畏。虽然说起来又好像某些讨厌的哲学著作一般,但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你可以认为万物为刍狗,但你是否认为诸如人的理性、普遍的真理、纯粹的爱、法则、时间、艺术、宗教甚至是虚无本身存在着你值得敬重的部分……好吧我承认这段对青少年完全没意义,反正我14、15岁的时候要是看到这段话,只会觉得是某个酸儒写的(好吧,还真是哈哈哈哈)。那么综上,我给青年人的建议是别听任何人的建议,但要时刻记得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当今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人的生命力。就是不要选择紫砂:)and 希望你天天开心,赶紧跨过暴力的青少年时期。以后你就可以做一个dom啦(后传统的“立法者视角”)。
不装了,自己文学功底、电影理论是有够差的……年轻人要快快落落滴
plus:这个电影也叫透明人诶,结合着国际版的海报,我甚至萌发了一种两个小男孩合一的想法,其实是男孩一人的自我人格驱逐……(听一乐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