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某个情感发展需求,因为负面环境或突发创伤没能被满足,我们就可能被困住。心理学上对此有各种描述,其中一种叫它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解决未完成事件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常见深层目标。(5)里讲过双椅技术,跟它同属于完形治疗的空椅技术,就常用来解决未完成事件。原版的就是咨客把面前的空椅子想象成自己心结中的那个人,跟他/她对话。
我们来看看沉睡花园里诸多人物的未完成事件。
①王苏:表层问题是和洛洛的关系,在催眠中揭示未完成事件是薇薇的背叛,而更深层的则是“我不值得被爱”。王苏的催眠最后那段就是空椅的影视化呈现——他终于听到薇薇的道歉,之后的流泪是一次情绪宣泄,是成功的空椅的一个常见反应。
②颜洛:说实话第一个故事结局时,我总觉得有点哪里没完成的感觉。看到后面才发现,那正是因为,颜洛的未完成事件,才刚刚开始,还未完成呢!颜洛的表层问题是逃离王苏,其实深层完全不同。在家里,她不被父母看见,第一次见肖潇她正被人退图,她的作品不被看见。颜洛的未完成事件正是——不被看见!
看第二集把我急的,觉得洛洛你发个消息求助就没这么多事了啊。但是人物更加丰满以后,洛洛这个不合理的举动就很有意思了。未完成事件是我们每个人独有的痛,但它同时也是我们最习惯的模式,所以我们的应对机制也往往跟它同源——例如受虐儿童有时长大成为施虐者,或者逃离原生家庭却发现自己陷入婚内虐待。我们看看洛洛遇到问题以后怎么应对——让自己失踪,不被看见!饮鸩止渴,因为不懂更好的药。
她被肖潇看见,有了一次事业的腾飞;被王苏看见,有了一次灾难,买小台灯被邵老板看见,有了一次希望。但最终,要解决她的未完成事件,需要她看见自己。洛洛的代表动物是兔子????,期待看到她后面“急了也会咬人”的发展。
第一单元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线,不在单元里而在主线里,挺有意思的结构,这种“未完成”感,大概避免了机械的单元感吧。
③肖潇:未完成事件不明显,估计16集篇幅不够展开。不过从大学广播电台回忆可以看出,她有明显的帮助者(helper)特征。这是一柄双刃剑。
④珊珊:表层未完成事件是和周然的关系,深层却是把梦想建筑在他人身上导致的支柱崩塌。所以梦见坠落。
⑤柴芊:故事还在展开,目前看是“价值不被认可”。
⑥林深的未完成事件是整部剧的主线,非常明显是跟车祸相关的。童年的未完成事件给他打上了强烈的烙印——行事严谨自律,情感沉稳内敛,从室内摆设到穿着都带着禁欲风,据小佳说每周日程都循环重复,这些都和创伤带来的强烈安全感需求很吻合。感情线后面也许也因此有波折。主线也是林深勇敢面对和解决他的未完成事件的过程。
要注意的是,解决未完成事件的关键不是找到那个人让他说出那句话,而是解开自身心结,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控制自己。真实的薇薇也许不会对王苏说对不起,洛洛的父母也许会永远看不见她,张珊珊虽然等到了周然的道歉,但她解决未完成事件其实比那要早,是不依靠对方而完成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咨客从“他必须这样我才能好”的执念逐渐走到“原来我不需要他”。解决未完成事件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比如王苏的催眠,只是找到症结,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作过程中,用心的编/导/演主创,会只选择符合人物基本性格的情节与表演方式,剔除那些不符合的。比如(5)里那段催眠被打断后林深的戏,如果演成夸张的歇斯底里的惊恐,不符合林深外在人设;演成大学上课那样气定神闲的教学,会让观众体会不到他受创之深,违背内在的未完成事件;最后呈现的,是惊魂未定却隐忍内敛的效果,很有说服力。这样塑造的人物,就有内在自洽的逻辑,观众看了才觉得这个人物真实。而他有来处,技术分析时就会发现,咦?刚好各条都能搭上。
注:为节省篇幅,我这里把相关的事件/模式/症结/需求统称为未完成事件。实际上未完成事件定义要更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