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lash十周年过去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才15岁,没想到十年后居然在大荧幕上重映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十年来,很难评述这个电影对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坐在电影院的时候,我本来心情很轻松,只想着回味一下这个被我倒背如流的电影,结果还是控制不住眼泪一直在打转,Fletcher发火,Andrew血染军鼓,车祸,酒吧对话,最后的大solo,每次看到这些情节,都还是很受震撼,心里一直在呐喊,为什么有这么契合我审美的电影?为什么每个节奏都踩在我爽点上?我看得浑身汗岑岑一动不动,感觉自己已经石化了。

最有意思的是,我旁边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妹妹,也和我是一模一样的反应,电影结束以后我们俩双双抹泪,并且尴尬地笑道,这也不是什么煽情电影吧?为什么会哭啊!真不愧是亲生的。

接下来我想从几个角度讲讲我十年来看了这么多遍,逐渐沉淀下来的想法。

一、努力的庸才可悲吗?

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确实影响了我对成功-失败、结果-过程、天才-庸才这些概念的想法。

发了疯一样的努力,告诉所有人自己的目标是achieve the greatest,牺牲生活、关系、健康,最后换来平庸的甚至是一败涂地的结果,这可能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直视的最大悲剧,也是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努力的原因。

这部电影像疯子一样的两个人,最后也没有成就什么大事业,Fletcher不过是在当老师,被开除以后甚至沦落到在cafe jazz里演出。Andrew更是被退休后直接放弃了架子鼓,在JVC上一雪前耻后,也未必能成为多伟大的艺术家。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就觉得一切都释然了,其实在世俗上的功名如何,只是一个完全不可控的结果罢了。天赋、运气、机会、贵人,缺一不可。只有自己拼命追求过,疯狂过,能给自己一个自洽的交代,才是最重要的。

“Not able to push people to go beyond their limits while they could, for me, is the real tragedy."

从一个人短暂的生涯来看,最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否,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看,it is just all history. All in all,history is story. 这一切都是故事,只要故事是精彩的,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好故事,都是精神文明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比起结果来说,有时候更有意义的是记录。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历史学是第一学科的原因。

同样,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切口足够小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在这个意义上,Andrew也是拥有完满的人生。

所以,纠结自己努力的结果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观众,把自己想象成翻阅人类精神文明史的外星人,从一个艺术品的角度,从一个精神产物的角度去value自己,也许会好受许多。这不是自我宽慰的角度,我认为这才是审视人生的正确角度。

电影完全是开放式的结局,Andrew在一场酣畅淋漓的solo之后,不知道能不能名声大噪,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疯了,Sean Casey自杀的路也预示着他的路。但是,这也预示着他和Fletcher彻底成为同一个人,走上了不疯魔不成活的不归路,但也走上了彻底自洽的路。

全片我最佩服的就是fletcher极其自洽的精神世界。Fletcher之所以能成为征服所有人的大Dom,是因为他超级强大的精神内核。Fletcher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很可能也不是最一流的专业水平,却绝对拥有最一流的暴脾气和魅力。为什么?是因为Fletcher从头到尾,从当教授,到被辞退,到酒吧商演,到祸害学生,无论他做什么,都保持着十足的高贵和坚定,决不让步。这样的人,不管人生是什么结局,怎么可能和“可悲”挂钩呢?

二、偶像当前,如何为自己而活?

S-M绝对是评论这部电影绕不开的一个视角,也是电影自己公开表达的视角(导演主动给电影命名为whiplash。。)

Fletcher和Andrew 在S-M中的地位不是一尘不变的,到了影片最后有了明显的调转,也是电影最精彩最燃的一部分。

如果把这里的SM理解成sexual的,就太没意思了。在很多领域,这种绝对权威的引领、认可、打压乃至蹂躏,都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艺术、体育、科研,还是诸多专业领域,就是有翻不过的“学阀”存在。在你入门的时候,就算是天才也要仰仗他们的帮助。他们的一个点头,一个皱眉,都狠狠地拿捏你的命运。因为一个认可而欣喜若狂,或者一个质疑而自我怀疑,我相信这种体验很多人都有过,尤其是读过硕士博士的人。

这是人生绕不开的阶段,是在打倒前人,自己成为大牛之前都必须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必经之路。所以Andrew曾经将fletcher视为自己人生的重心,甚至逐渐偏离了自己的梦想,只为一求fletcher的欢心。他对fletcher的态度的反应已经到了应激的程度,把对自己的评价全部寄托在fletcher之上。

但我觉得Andrew最了不起的,也许是Andrew未来不会像Sean一样自杀的原因,就是他始终还是怀有为自己而活的主体性。以至于在车祸之后,他明知道会搞砸演出也非要上台,在彻底搞砸演出之后,他选择和fletcher扭打在一起,而不是自己默默痛苦内耗。Andrew身上有很强的攻击性和主体性,他从来就不是任人拿捏的。

最后Andrew上台发现自己被fletcher陷害之后,上演了最精彩的S-M反转情节。

我们知道,这种合奏音乐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指挥有很大的权力,指挥决定了演奏什么时候开始,乐器只能配合不能主导演出。这也暗示着fletcher和Andrew之间的主从关系。

但是,Andrew重返舞台后,直接脱离指挥的指示,自己演奏起来,并且和旁边的乐手说“I will cue you in”,相当于Andrew一个乐手成了指挥。当其他乐手被Andrew带进来以后,指挥也不得不被带进来,此时完成了在音乐上Andrew对Dom地位的抢占。

后来Andrew在间奏时自顾自地疯狂的solo,fletcher彻底被Andrew完美的节奏和疯狂的状态所征服,完全被带入了Andrew的状态,实现了他们两个人关系上S-M地位的反转。这时候二人最核心的矛盾已经被解决,两个人都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之前有过的矛盾恩怨,实在不值一提。

这也是我觉得本片真正“燃”的地方。当你备受打压和恶意的时候,你的主体性,你愤怒的能量,你抢回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才是能让你获得涅槃重生的利器。

三、专业能力和道德是彻底的两码事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感悟,也是我觉得情节设计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二人偶遇并且酒吧促膝长谈之后,观众大概都觉得两人心结已经打开,Fletcher脆弱通情的一面也展露给了观众,我内心也是默默想“虽然他很严厉,但他也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学生”。Fletcher正面的形象刚刚要立住了。

紧接着观众就看到了Fletcher为了报复Andrew的丑陋阴谋,有一种鱼死网破有仇必报的邪恶,可以看出来他对学生其实真的没有任何的同理心,对自己做的事情也是丝毫没有反思。Fletcher的这个报仇在我看来确实可以说是非常恶劣卑劣的,可以说是小人形象。

但也是这个报仇的情节,让我觉得Fletcher这个角色额外真实。要知道,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专业理念,和他的道德水平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一个人说了高尚而冠冕堂皇的专业理念,就认为他是个“好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谬误。Fletcher想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但也不妨碍他想毁掉影响了他事业的人,这其实一点都不冲突。我在现实中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带出过很多高徒,但是存在道德问题的比比皆是。这个洞见被导演当做了一个关键的矛盾冲突点作为转折,实在是非常高明。

而Andrew全片没有体现他是好人坏人,与其说他是善良或者中立,不如说他仅仅是Naive。他还小,还嫩,还没有怎么被毒打过,还没有城府,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善良。他能果断甩掉女友,能立刻从车祸里爬出来,搞丢队友的谱子以后顶替队友,敢上台和指挥扭打,这些也不能看出Andrew道德不好,但至少能体现他十足的野心决心企图心。所以Andrew这个角色在道德上是模糊的,这也很符合他19岁的设定,同时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依然充满想象空间。

所以本片的两个男主角,我认为都是塑造得极鲜活,极立体的。

四、关于电影的艺术本身

最后的最后,出于对电影的喜欢,还想再夸奖一下作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平。有好的立意好的故事永远是不够的,电影之所以能成为好电影,一定要是拍得好看,有艺术价值。这一点我认为Whiplash也是做到了极致。

影片多处排练、演奏的片段,和紧锣密鼓的经典爵士曲目结合在一起,密集地切换指挥、乐谱、乐手;翻页、打鼓、小号排水;这些片段真是看得我鸡皮疙瘩一地,颅内高潮。相信每个在乐团待过的人都会有所感触,拍得太漂亮太干净了,音乐太好听了。

还有就是关于Andrew疯狂打鼓的特写镜头,影片中也是给了各种角度,仰视的,隔着鼓的,俯视的,鼓槌在鼓上飞舞,Andrew的头发、汗、血、死咬的牙关,都拍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节奏也是非常令人惊叹,详略得当,恰到好处。全片中部的高潮也是转折就是撞车的镜头,这个情节来得足够突然,但是也没有给观众任何消化的时间,只特写了Andrew拼命从车里爬出来,这个事件就仅仅只剩一个结果了。这个处理非常符合主角的心态,他对事业的追求已经到了疯魔的地步,所有关于撞车,索赔,养伤,后遗症,只字不提,全片结束以后我才突然想起来主角还有一个撞车的事件。可以说任何突然的事件都是本本份份得完全服务于影片主线,没有任何喧宾夺主的成分。让我也跟着主角的mindset,认为车祸不过是一件极小的事,让我错过了演出才是真正的大事。

与女朋友相遇和分手的情节,也是简单干脆到极其舒适,毫不拖泥带水,紧紧贴近主线,服务主旨。

最后,影片花了超过十分钟给乐队和Andrew的独奏,这个处理实在是绝妙,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我想不到任何更好的结束方式。不需要情节,不需要对话台词,打就完了,奏就完了。在长达十分钟的演奏里,实现了Fletcher对Andrew的陷害,实现了Andrew对Fletcher的反攻,最后实现了二人的大和谐,十分钟的演奏一秒都不冗杂,一秒不拖沓,直让人屏气凝神。这才是真正的音乐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出现的,尽管一刻不停地演奏,尽管几乎没有台词情节,也能完全融入叙事,而不是为奏而奏。

谨将我豆瓣最认真的一篇长篇,送给陪伴了我十年的——Whi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