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纪录片,这部电影更像一部长篇公益广告,为六月的联合国海洋大会造势,呼吁可持续发展,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区。目前受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不足3%,会议的目标是让参会国家承诺严格保护30%的海域。自然界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它也需要一些空间。2020年,全球渔业受疫情影响停摆了几个月,我记得那年夏天就看到新闻报道海洋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就像电影里所说,the ocean can recover faster than we had ever imagined, it can bounce back to life.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人类是如何让地球母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呢?我们并不是这颗星球的主人,似乎也没有毁灭它的能力。破坏生态环境是个有情感偏向的表达,自地球诞生以来,环境发生过很多很大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对于地球环境的改变是微小的,但对于我们自己的生存来说影响也许是巨大的。电影里在背上纹满图腾的夏威夷女士的发言让我产生了共鸣,地球还会存在,只是故事里或许没有我们了。保护环境,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也十分赞同电影里的许多观点,比如呼吁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但具体如何施行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平等地要求每个国家各自保护自己领海的30%是不太现实也不太公平的做法,毕竟海洋资源远不止渔业,而严格保护三分之一的海域对一些依赖海洋资源的国家的发展来说会是很大的限制。在这个世界上,先富带动后富不多见,发达的剥削发展的却比比皆是,我想这是很多人厌倦“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原因之一。一些已经发达的国家早早破坏了自然环境完成了自身发展,于是调转头来无视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下人”,高高在上指责发展中国家不eco friendly不sustainable, 害得他们失去亲近自然的机会, how dare you???? 环保虽然不完全在发展的对立面,但二者常有冲突是客观事实,要在环保和发展之间找到那个微妙平衡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当然支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也认为保护海洋生态势在必行,毕竟竭泽而渔,在海底犁地捞扇贝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不过究竟如何保护,怎样分配各自指标,且看政治家们的博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