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欧~~~~~

《奇遇》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于1960年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是其奠基之作。本人有幸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在森敞的堂庑中、崭亮的荧幕前共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美学。

故事开篇,即为一对谈婚论嫁却实际已经貌合神离的恋人安娜和桑德罗:是典型的安公影像中生活除了声色之娱的满足或物质财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虚且毫无目标的人物的写照。游艇出海,情绪愈发尖锐——在做足了铺垫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戏剧冲突在影片尚未切入正题时就拉开序幕。

然而随着这个矛盾的发展,安东尼奥尼却将笔锋一转——不顾观众的期待将安娜设置为一个暗线,成为了影片中的一个谜。在克劳迪娅和桑德罗之间大作的文章,是本片最大特色:这是作品文学性的侧露,也是导演作者性的表达。

...

《奇遇》加入了许多配乐来渲染氛围,却在“时间”这一物理量上延续了安东尼奥尼平淡、舒缓的风格。在这样的叙事节奏下,安娜失踪,在复杂的动机之上主角展开了漫长的寻找过程——看似毫无波澜,实则厝火积薪。悲观拷问现代爱情痼弊的安公置身于一个看客的位置,任由自己将叙事、捭阖的任务交付给时间:情节和对白得到简化,人物情感和道德的层层矛盾却积羽沉舟。

摄影机放置在中景远比特写多,频繁地缓慢移动,空镜与留白,镜头容许由著剪接以延长连续性。冰冷的镜头迟迟没有静下来,也并没能减弱安东尼奥尼畀以空间代表性的、画面层次感极强的、构图极为精致而带来一种几何美的效果。

...

结尾的处理是令我眼前一亮的。面对苍茫的大海,镜头终于沉静了下来:本以为会是和后作一样在寂静中趋于窎远,却在那一抚一叹的特写中,使得一切有了温度。音乐响起,安东尼奥尼式的“冷”在此升华。

作为“现代爱情三部曲”之首,安东尼奥尼细腻呈现中产阶级对于情欲和道德的迷惘选择和不安定性,深刻探讨现代在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下的人文道德危机、以及情感上的疏离与精神上的空缺。

片中的孤岛象征着角色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冷漠贫瘠,广阔中尽显逼仄,是影史的经典段落——当爱情趋于虚无,这不是一个女性的脆弱,是整个人类的脆弱。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DOVE MOVIE观影团的同学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吧:

本期周限定共10位团友参与评分,共5收到份短评,平均分8.6分。

...

@瑞凡先生 9.0分

人类情感三部曲之一。片中的城市男女,背倚时代变迁的飞速更迭,生活在资产阶级颓废氛围之下,内里则被物质俗欲激增所致的“空虚”所填充。

安公毫不吝啬对人物的多向拆解,沉浸在猜忌、背叛与不安冗杂的非纯粹爱恋之中,欲求的空乏促使对虚像爱情的固执追求,但这仅浮于情爱的行为表面,而空缺的是道德认同与理性认知。

整片被割分为两部,小岛失踪与都市寻找,借前者去细述情感的虚幻,孰真孰假的鲨鱼与不曾寻得的女人,暗示着荒芜而朦胧的爱情迷局;用后者去回扣都市情境下的众生,游动的镜头与极简的言语赋予微弱流动性,是焦虑思绪的外化,但占据视觉主导的仍是以建筑作衬、站位为首的错落关系展示。

他们压抑自空间,局限在心境,受制于现代世界的迷惘,选择是未果的遗弃?还是沉默的妥协?沉闷,散乱,悬而未决。

@宜乎众矣 9.5分

非常牛逼,安东尼奥尼转折之作。此前的作品受新现实主义而更具有对人本身的关怀,场面调度无不为人服务,在悲凉中明显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痼疾。

而在奇遇中他用他极强的镜头意识,以精妙的走位设计与摄影机频繁缓慢的移动将种种取景物展露无遗,单个镜头就能包容许多复杂的元素与多元的信息,狭隘的场景因此调动出丰富的视角,开阔的外景则更能滋生出矛盾、疏离、冷漠、孤独等种种复杂情绪。

人物甚至都成为构图中不可或缺但又被机械操纵的一部分,而在数个由人摇向景物的空境中我们能察觉他看重的是氛围的营造而不是观众与角色的情绪共振——对于一部小资文艺片来缺少这个是致命的,但对演员的强大而独特的掌控(互不对视的迷离眼神、欢快或挣扎的肢体动作等)都能奇妙地将我带入情景。

...

@欧~~~~~ 9.7分

三部曲相对于后作,《奇遇》加入了许多配乐来渲染氛围,却延续了其平淡、舒缓的节奏与时间特点;

冰冷的镜头迟迟没有静下来,也并没能减弱安东尼奥尼其代表性的、层次感极强的、精致构图而创造出一种几何美的画面带来的空间效果。二者综合,身处影院观众的情感极容易被安东尼奥尼带入到人物和情景当中(虽然整个大光明影厅中的大部分人都在睡觉),而其本人,还是一样身处一个看客的堂庑当中娓娓道来。

本以为结尾会是和后作一样,在寂静中趋于窎远、虚无;却在那一抚一叹的特写的处理中,一切有了温度,安东尼奥尼式的“冷”在此升华。

内容略不吸引人是安东尼奥尼的一个沉痼,但是在不断的留白处理中时隐时现的、可以推广至整个人类的、现代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空虚乖剌,暗涛汹涌:其作者性由此而出。

...

@林翰lh 7.5分

疏离三部曲之首,非常奇妙的一次观影体验。尤感一种看不到的希望亦是爱情的无望。孤岛设定,女人男人的境遇均应台词“男人源自海洋”,男人在女人间徘徊,女人停留于原地等待,王家卫闻名国际之作《花样年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看出有偷师之嫌。

寻找是本片的核题,每个角色的立体面都有着寻而不得的疏离。安东尼镜头下的角色纵使百般无趣也有光度,上流社会被独树一帜的构图呈现得淋漓尽致。错位,空镜,框中框——空旷的场景却于小格局又无限贴合被层层迷惘抽取,致使影像高纯度完成抽离,实在惊为天人!

浅尝即止是安东尼镜像的道义,无情?情感缺乏?对,但当你细细品致以后你会发现他比小津费里尼更深情。消失?渴望消失?我想这便是他的疏离三部曲之意,散漫吞噬只因奇遇一场。 但这又是三部曲中,观赏性最差的一部。

排序:《蚀》>《夜》>《奇遇》。

...

@透明的赧 8.5分

第一部正式的安东尼奥尼电影,不难看出1960年时为什么会被媒体谩骂。全片的黑白影像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漠的气氛,在孤岛上的环境音放大突出,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安娜口编的鲨鱼实际上正是她对于情感的失望。莫妮卡的脸富有变化,但多无表情,展现的是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感。虽不会有昏睡感,但确实枯燥,也许导演也是故意想通过此来更好地表现母题吧。待重看。

...

仅评分:

@安东妮奥尼 9.5分

@灼见 9.0分

@皇上不是江湖骗子 8.8分

@彩色中的黑白 7.5分

@精神分裂哲学家 7.0分

以上是第1期DOVE MOVIE观影团周限定:《奇遇》影评。